6月18日16時30分,在上海舉行的3GPP RAN第104次會議上,R18標準正式凍結。
從2018年3月開始,5G技術發展經歷了R15、R16、R17三個標準版本。R15作爲5G的首個完整版本,於2019年凍結,爲後續演進奠定了堅實基礎。R16版本於2020年凍結,主要針對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進行了優化和增強,進一步拓寬了5G技術應用範圍。R17版本於2022年凍結,主要關注網絡能效提升、網絡切片優化等方面,爲5G網絡智能化、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5G已在全球商用5年,取得了矚目成效。隨着5G商用不斷向縱深推進,更多用戶需求、更多應用場景呼喚5G技術升級演進。R18作爲5G-Advanced第一個版本,承載着產業界“挖掘新價值,探索新領域,銜接下一代”的期望,因而備受關注。
據與會專家介紹,R18標準有三大特點。一是拓展場景,讓5G能做得更多。R18標準進一步拓展了5G的應用場景,包括網聯無人機、地空通信、虛擬/增強現實等。網聯無人機針對低空組網干擾大、信號雜亂、覆蓋碎片化等問題,引入基於高度的測量機制和基於時間/距離的飛行軌跡空口更新上報機制,提高網聯性能,助力發展低空經濟。ATG(Air-To-Ground)針對航空通信超遠覆蓋、超高速率和空地干擾問題,制定新型相控陣天線射頻架構、時頻域補償、基於位置的切換等標準方案,實現零盲區最大300公里覆蓋距離,支持最高每小時1200公里飛行速度。針對虛擬/增強現實業務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高容量需求特點,通過跨層優化實現信息傳輸全局最優,使能高容量低延遲網絡,降低終端功耗,加速沉浸式服務普及,催生行業新應用。
二是深挖潛能,讓5G能做得更好。針對5G前序版本中的高價值場景,R18深挖潛在問題,繼續標準增強。在R17低成本終端RedCap的基礎上,爲增強5G在低成本物聯網應用領域的競爭力,R18進一步適配RedCap終端低峯值速率需求(不高於10Mbps),降低終端基帶上下行共享信道傳輸帶寬(不大於5MHz)和峯值速率,以進一步降低終端成本和能耗。在R17NTN的基礎上,爲進一步解決中低軌衛星由於超高速移動導致的頻繁切換難題,R18通過協同網絡和終端的衛星通信等信息,實現終端無感知切換,有效避免了傳統切換帶來的頻繁信令風暴和業務中斷問題。爲進一步降低網絡運維和部署成本,R18引入了網絡節能、智能直放站、網絡智能化/自動化等功能。
三是探索方向,讓5G和6G有效銜接。R18標準爲6G熱身打前陣,探索可以讓TDD極致性能得以體現的UDD技術。該技術突破傳統TDD雙工模式,通過使能基站在一個TDD載波不同子帶上同時接收和發送的雙工傳輸,滿足低時延、大上行雙重業務需求。探索無線網絡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賦能傳統空口功能,例如碼本反饋、波束測量、定位等,以AI爲強大工具進一步提升網絡頻譜效率和終端定位能力。作爲5G-A的第一代技術標準,R18凍結將加速5G-A產業成熟和部署應用。據參會的CCSA 3GPP標準推進委員會(TC801)主席劉曉峯介紹,R18的凍結,首先爲5G-A提供了第一個版本的國際標準,爲有關各方豐富和發展5G-A技術並開發5G-A產品提供了根本依據;其次,爲運營商商用5G-A提供了新的標籤,可以更好地構築5GA生態。
劉曉峯介紹,R18在多個方向上進一步提升了5G性能。例如,在傳統寬帶業務方面精益求精,XR、覆蓋增強、節能、載波聚合等技術持續發展;在行業應用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上行容量與定位精度均實現提升;在技術創新方面聚焦AI融合方向,AI for 5G和5G for AI爲未來網絡演進奠定了基礎。
同時,R18的凍結也將進一步推進5G網絡面向5G-A演進。參會的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鬍南指出,R18是5G進入下半場的發令槍,5G將在賦能新領域、創造新價值、擁抱6G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在技術和標準方面,我們應推動R19標準化,銜接6G提前佈局R20;推進近期技術形成面向落地的技術方案,對於6G中比較成熟的技術可考慮提前在5G中引入,實現6G技術5G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