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踩下互聯網抄襲“急剎車”?

5G時代,隨着互聯網溝通速度的飛躍,加之移動終端硬件性能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已經不再滿足於以往的“觀衆角色”。藉助豐富的網絡資源以及靈活的創作環境,內容創作和推廣的門檻得以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成爲內容創作者的時代拉開序幕,這也使得互聯網內容朝向更加開放、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但衆所周知,即使是在人人蔘與的環境下,互聯網中的優質內容依舊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不僅需要創作者具備領先於他人的創意構思和深度洞察,還要深厚的製作經驗及知識沉澱。而在巨大的流量紅利誘惑下,互聯網中正在涌現出大量專走捷徑的抄襲者,這類互聯網侵權行爲不僅傷害到了創作者的整體形象,更是因取證難、維權爭議大而影響到了真正優質創作者的創作熱情,進而傷害到了整個互聯網內容創作的大環境。

互聯網抄襲爲何屢禁不止?

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中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已經達到9.75億,其中短視頻用戶達到9.34億,佔網民總數的九成以上。不難看出,短視頻正在成爲多媒體內容中最受關注的新藍海,但巨大的市場潛力背後,卻是屢禁不止的各種侵權行爲。

最新的《2021中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指出,從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間,12426版權監測中心總計對1300萬件原創短視頻及影視綜等作品的二次創作短視頻進行監測,累計監測到300萬個侵權賬號,成功“通知刪除”1478.60萬條二創侵權及416.31萬條原創侵權短視頻,但實際上這也不過是衆多侵權問題中的冰山一角。

在互聯網平臺中,短視頻侵權一直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與傳統的文字、圖像比對不同的是,視頻侵權判定存在過多的不確定性,在經過視頻畫面的重新剪輯調整後,普通的創作者和短視頻觀衆很難有能力在數據龐大的互聯網中抓取到抄襲者的蹤跡,而即使是在尋找到一部分涉嫌抄襲的內容時,也往往會陷入到爭議判定之中。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中科研究院首席專家朱巍針對這一亂象也表示,爲應對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著作權法》專門明確了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短視頻、直播這類歸屬於視聽作品,是典型的《著作權法》保護的範圍。

但有一些大UP主和主播,他們瞭解《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而不保護觀點。所以你的作品寫得很好,他覺得不錯,觀點自己吸收了,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諸如此類的《著作權法》不予保護,並不保護這樣的創意,不保護觀點的普及和傳播。這也是爲什麼同質化的作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的原因。

互聯網內容多元化的當下,內容抄襲之風成爲了困擾着所有人的問題。除了在取證、維權方面處於完全劣勢的創作者外,就連平臺自身也難以對優質資源實現完全的保護。雖然目前各大內容平臺都推出了鑑定內容重疊度的AI算法,但由於平臺間的各自爲營,無法實現數據互通,鑽空子跨平臺抄襲之風總會讓各方都束手無策。而這一不良之氣,也正在損害着整個互聯網原創內容健康成長的空間。

針對互聯網內容侵權和抄襲問題,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準準也給予了我們一些自己的見解。

在短視頻創作中如何規避版權風險?

1、視頻中所有的要素,包括內容、文字、圖片、音樂等,都要注意版權侵權的問題。其次,對於二創短視頻,除了前述要素外,對在先視頻的引用上(包括對長短視頻的引用,長視頻居多)要注意侵權的問題,要考慮是否構成合理使用。

2、短視頻裏,更多的是二創型,所以更多的是對長視頻或其他短視頻進行的二次創作,有的因爲具有獨創性可以構成新的作品。如果是商業利用,要考慮獲得原視頻權利人的授權或許可;如果是合理使用,也要注意指明原視頻名稱和作者姓名,而且不得歪曲、篡改,不得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3、創作進行中以及完成後,有一個很重要的事,要注意利用網絡搜索等技術手段進行查重,以確保不侵權。

4、《著作權法》對單純事實消息不予保護。另外,過了著作權保護期限的作品進入公有領域,也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如何判定他人是否侵權

關於如何判斷是否侵權,還是要回到《著作權法》上去。首先,主張侵權的得有獨創性,構成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其次,具體判斷侵權,一是內容是否構成抄襲,判斷標準就是接觸+實質性相似;二是你的引用部分是否獲得授權,是否構成合理使用。也就是說,全部是你自己原創的基本上不存在侵權的問題,但如果你的視頻裏面引用了他人的故事、文字、影像、圖片、視頻等,即使你的二創構成了新的作品,但你引用的部分很可能會構成侵權。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構成合理使用,是可以免責的。所謂合理使用,就是《著作權法》第24條列舉的情形或類似情形,制度核心在於平衡權利人和使用者之間的權益。合理使用有一個要求,要“適當引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UP主將影視視頻進行剪切,有的就是直接剪切,有的會加上一些解說或重新編輯,然後放到網絡平臺上去,供人點擊瀏覽。這裏就會產生流量,給UP主帶來潛在的商業利益。比如某些快手、B站、西瓜等平臺上的解說式短視頻,這些短視頻版權侵權可能是很大的。有時候即使你獲得了授權,還有可能會侵權,比如侵犯作品完整權。除了上傳者可能存在侵權,平臺也是有侵權風險的。目前平臺用的最多的是避風港原則(即通知-刪除)來撇清自己的責任,當然如果深究,這裏面還有紅旗原則對平臺的限制等。

反過來,如果創作者的視頻具有獨創性,具有著作權,當別人未經許可使用了他的視頻,並構成侵權時,他可以利用著作權法進行維權。

而針對目前短視頻剪輯二創是否造成侵權的爭議,胡準準律師也與我們分享了在行業中極具參考意義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圖解電影短視頻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

此案件中,蜀黍公司是“圖解電影”APP和“圖解電影”網站的運營商,在該APP與網站中發佈有題爲《三生三世十里桃花01》的圖片集,其內容爲《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劇集截圖,圖片下附有圖片集製作者添加的文字講解,而該圖片集可以以5秒一張或8秒一張的速度自動播放。根據著作權人上海劇酷文化公司的授權,優酷公司在中國大陸境內獨佔專有劇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優酷公司認爲蜀黍公司對涉案劇集截圖的使用實質上替代了涉案劇集的播放,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犯,故向法院起訴。一審法院判決蜀黍公司侵犯優酷公司信息網絡傳播權,賠償經濟損失3萬元。

法院認爲,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二)項規定的行爲不侷限於向公衆提供完整的作品,只要使用了作品具有獨創性表達的部分,均在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範圍。而流動畫面的類電作品的實質,是靜止畫面的集合和連續播放,故類電作品中一幀幀的畫面是該作品的組成部分。涉案圖片集幾乎全部爲原有劇集已有表達,遠遠超出以評論爲目的適當引用必要性的限度。涉案圖片集通過採集圖片和文字解說足夠實質呈現整部劇集的具體表達,對涉案劇集起到了實質性替代作用,影響了作品正常使用。而這樣的替代行爲將使原劇集市場分額被圖片集佔據,損害權利人合法權利。

最後,胡準準律師還提醒,在短視頻領域,除了版權侵權,其實還存在侵犯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的行爲,以及大量違反廣告法的情況。

如何給抄襲之風按下剎車鍵?

從各類案例中不難看出,互聯網侵權判定工作極爲複雜,從文字、圖像,到視頻片段甚至個人隱私,審覈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如果不能將所有侵權問題一網打盡,不僅會影響到內容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平臺方和廣告投放品牌方也會需要面對形象受損的風險。

在數字時代,想要打擊網絡抄襲之風,還需要拿起科技的武器。爲了保護互聯網創作環境一方淨土,專注於內容安全領域的人民中科已經開始將人工智能算法融入版權保護。基於面向內容安全的跨模態視頻搜索引擎“白澤”,人民中科內容智能監測平臺以及“文案查重解決方案”聯合出擊,對網絡內容侵權、抄襲打出連續重拳。

對於在互聯網平臺發佈創意作品進行營銷和公關的品牌方,“文案查重”產品可以提供創意審覈解決方案,幫助廣告主完成營銷物料上線前的精準比對,覆蓋範圍跨文字、圖片、音視頻素材等多介質,形成保護廣告主品牌創意獨佔性和專業化,提前規避創意和內容“撞車”所帶來的負面輿情可能。

而短視頻內容智能監測平臺,則可以基於自然語言處理、語言識別、語義理解、圖像分類核心技術,支持視頻、圖片、關鍵詞等智能監測手段實現多角度、無死角式檢索,精準識別內容中的風險數據。

在後期的內容維護工作中,平臺方和創作者可以創建自定義監測任務,採集各大內容平臺數據,系統利用基於深度學習的內容理解技術對短視頻數據進行智能分析,提供關鍵字、視頻、圖片、人臉、LOGO五大檢索技術進行全網篩查,精準抓取互聯網中可能存在的內容侵權行爲。

同時對於熱衷於在網絡平臺進行內容創作分享的自媒體大V而言,人民中科全媒體“文案查重”產品可以幫助監控各大主流平臺上傳的海量文字、圖片、音視頻內容庫,並通過內容比對巡查搜索侵權行爲,爲作爲創意源頭的文字工作者提供確權、舉證等解決方案,保護創意原作者權益。

與常見的搜索引擎不同的是,“白澤”並非是單純的關鍵詞和相似圖檢索工具——通過輸入情節的文字描述,並輔以關鍵幀圖片和關鍵目標,“白澤”即可精準檢索出各種被編輯處理後的雷同內容。無論是圖片鏡像翻轉、改變顏色和對比度,還是視頻內容修改分辨率、畫面剪輯重組,都逃不過“白澤”的法眼。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白澤是守護地方、驅除邪氣的傳說神獸。而在當今的數字時代,人民中科所帶來的“白澤”搜索引擎,也正是高舉數字智能武器呵護互聯網內容內容淨土、保護品牌方商譽和公衆形象、助力創作者和平臺規避創作風險的寶具。創意來之不易,也是值得被守護的人類智慧珍寶,願我們都能在開放的互聯網創作環境中,爲守護原創貢獻一份力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