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後疫情時代的重要任務是聚焦科技創新,攜手合作戰勝疫情,化解各類風險挑戰。7月22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科技抗疫 守護健康”主題論壇如期舉行,著名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專家曾光針對“疫情何時結束以及後疫情時代防控要點”發表觀點,肯定科技創新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強大支撐作用。曾光同時強調,後疫情時期應該進一步發揮科技力量進行精準防控。
作爲親歷非典和新冠兩次疫情防控的資深公共衛生專家,面對“疫情何時結束”的議題,曾光表示,中國的疫情防控,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舉國體制防控。他說,“從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我們已經經歷過舉國體制的應對,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與之前大不相同的是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非典時期,科學家用了5個多月時間才最終確定SARS的冠狀病毒。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國科研人員用了不到一週時間就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分離得到病毒毒株並向世界發佈共享。”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科研工作者迅速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圍繞臨牀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防疫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等方向,在短時間內取得積極進展。
以中國電科爲代表的科技企業,開發了空氣消毒機、防疫健康碼、疫情防控平臺、智能消殺機器人、智能測溫設備、智能貨物檢疫設備等科技產品,爲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與全球共享科學數據、技術成果和防控策略,爲全球開展疫情應對發揮了重要的先導作用。這表明,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如果我們這些科技手段組合應用得更好的話,我覺得疫情結束的進程可能會更快一點”,曾光表示。
談到後疫情時代防控工作,曾光表示要基於多個視角,包括科學與公共衛生視角、經濟發展視角、社會安定視角和國際關係視角。經歷此次疫情,各行各業抗擊疫情衝擊、應對突發衛生危機能力及疫情防控意識都有所增強。同時,人們的健康觀念、消費習慣、心理素質、教育文化等都發生相應變化,解決一些新出現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
曾光認爲,後疫情時代,人們對疫情要有科學的認知,減少不必要的恐慌,同時重視科學防禦。疫情防控的三個關鍵要素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羣。絕大多數冠狀病毒傳染都來自密閉空間,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決定了阻斷室內空氣污染與傳播是重中之重,也讓人們意識了健康呼吸的重要性,所以空氣淨化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消殺機器、細菌滅活技術的使用可以減少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可能性,降低聚集性感染的概率。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採用納米級活性複合粒子發生技術的10餘萬臺空氣消毒機投入使用,通過活性物質破壞病毒內部結構,從而實現高效清潔空氣,有效阻斷傳播途徑,避免人員之間交叉感染等問題,切實保障了冰雪運動健兒的健康安全,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防疫領域的領先科技,也體現了中國電科作爲“軍工電子主力軍、網信事業國家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疫情防控中的責任擔當。諸如此類的科技創新產品應該大力推廣應用。
疫情期間,從實驗室檢測,到臨牀診療,再到社會防控,科技的力量和作用發揮貫穿全過程。中國電科科研團隊基於軍工技術沉澱,結合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需求,率先突破活性複合粒子發生技術,成功研製出對新冠病毒殺滅率極高的AOE空氣消毒機產品,廣泛應用於2022北京冬奧會、全國各地政府機關、醫療機構、交通領域、銀行系統、高等院校等場景,切實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助力國家疫情防控提質增效。
時代之變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依靠科技創新,助力疫情防控精準高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共創後疫情時代美好世界。(通訊員 王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