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產業轉型 需把握其與傳統工業經濟關係

我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數字經濟規模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信息化發展成就斐然。充分認識數字經濟的特性,把握數字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將成爲持續賦能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數字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從區別上看,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是數據。無論是圍繞數據信息收集、存儲、加工、傳輸、追蹤形成的智能製造,還是依託數據計算和運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技術,數據都是重要原料和關鍵投入;而在傳統工業經濟中,資本、勞動力、土地是主要的生產要素,數據尚未成爲賦能價值創造的關鍵要素。從聯繫上看,傳統工業經濟擁有對數字經濟而言很重要的數據來源和應用場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傳統工業經濟領域的廣泛使用和深度融合,可以提高傳統工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經濟構成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

數字經濟的構成和發展包含着對傳統農業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的滲透、覆蓋和創新,而傳統工業經濟向先進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也體現着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分類統計(2021)》中可以看到,數字經濟分爲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和數字化效率提升業5大類。其中,既有數字產業化部分,又有產業數字化部分,恰恰體現了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傳統工業經濟擁有的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寶貴資源,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發展智能製造需要一定程度的工業能力積累。一國如果缺乏工業化歷程和一定的傳統工業基礎,就難以進行先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吸納和推廣。我國既有的傳統工業在結構和規模上具備良好的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基礎,能否依託現有條件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成爲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關鍵。

傳統工業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可以爲數字經濟尤其是數字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數字經濟作爲一個系統的整體,其持續發展取決於各產業部門的匹配和支持程度,數字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能源、電力和材料等傳統工業部門的支持,而後者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又可以更好地促進數字產業化發展。

當前,數字經濟成爲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數字經濟對後兩者的替代和消滅,而是超越和發展。正如工業經濟之後,農業經濟並未消亡,而是通過工業的滲透、支持和改造,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數字經濟也不會替代、取消傳統工業經濟,而是通過數據這一關鍵要素轉變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方式,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因此,正確認識數字經濟的特性,把握好數字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的區別和聯繫,堅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才能更好爲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