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踩着踏板,手裏轉着手輪,針板上的布料平整地向前推送,一件件新衣服就在這有節奏的機械聲中縫製成功……這或許就是不少80後、90後對於縫紉機的全部印象。在智能製造浪潮中,作爲曾經“三轉一響”中的“重頭戲”,我國縫製機械行業歷經了產品結構由腳踏式家用縫紉機向普通工業縫紉機,再向機電一體化智能縫製設備兩次重大轉型升級,曾經只能通過腳踩手轉,簡單縫製家庭日用品的小“蝴蝶”,如今在智能機器人的操作下,不僅實現了3D縫製,還跟着航空航天材料,飛上了太空。
“現在老家的屋子裏,還放着當年我結婚時買的縫紉機呢。”提起曾經能讓家裏老人小孩過年換新衣的“大功臣”,消費者餘女士陷入了回憶。1991年,年輕的餘女士在重慶百貨公司購買了人生第一臺“蝴蝶牌”縫紉機,上百元的價格讓她既心疼又興奮。“蝴蝶”到家後,她如獲珍寶,每次用完不僅會認真澆油保養,還要在機器上蓋上一層專屬遮灰布。“不光是做衣服,沙發、枕頭甚至椅子的‘外套’都離不開這個小‘蝴蝶’。”餘女士打趣道。
如今,在新家添置了一臺電動縫紉機後,餘女士向記者感嘆,“現在的縫紉機真是太方便了,體積小不說,功能還比以前的更齊全,除了能縫直線,還能鎖釦眼、暗縫、釘紐扣甚至是快速穿針,操作簡單又智能。”
事實上,從傳統的腳踏式縫紉機到電動縫紉機、電子縫紉機甚至發展到可以繡花的電腦縫紉機,隨着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升級的不僅僅是硬件,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轉變。2011年以來,我國縫製機械行業進入轉型升級加速發展期,雲製造、機械手、物聯網、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利用,爲中國縫製機械科技研發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而物聯網雲平臺、3D縫製機器人,單元自動化和集成智能化產品不斷湧現,更是突顯了我國縫製機械行業以領先的智慧縫製理念,走在了世界前列。
作爲曾扛下全國產量42%的上海縫紉機,尤其是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蝴蝶牌”縫紉機,如何在工業4.0時代到來時獲得重生,上工申貝集團董事長張敏給出了答案。
“進入數字化時代,我們要認真對待消費市場的新需求,比如現在的電商模式、‘5G+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製造,這個是我們現在着重考慮的重點。”張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個是針對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上工申貝從2020年開啓了智能製造業務,從企業報表可以看到,我們的智能製造業務已經開始佔據整個銷售收入的1%,並有持續擴大的趨勢,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另一個是關注工業4.0時代智能製造的需求,通過做好MtoC商業模式(製造商直接到顧客),重振‘蝴蝶’百年品牌。”
記者瞭解到,目前上工申貝擁有全球高端的智能化3D縫製技術,在中厚料機、服裝自動縫製單元、機器人控制的自動縫製技術和紡織材料焊接技術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此外,公司產品應用已突破了縫製機械行業傳統的市場範圍,廣泛應用於汽車、環保、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等領域。
除了設備智能化,2021年3月12日,上工申貝在上海臨港註冊設立上海蝴蝶鏈衣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蝴蝶數科”),依託蝴蝶數科,上工申貝首創了服裝智造產能共享平臺。該平臺集合所有紡織服裝產業端、消費端的參與者,通過共享技術、裝備、服務等,促進線上線下資源互動整合,重構服裝產業數字化供應鏈。而在此前上工申貝發佈的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中也提到,2022年,上工申貝將在全國鞋服箱包產業集聚地區,積極推進落地首家蝴蝶旗艦共享工廠,充分發揮公司縫紉設備所具備的高度數字化、智能化、去技能化等特點。
蝴蝶數科的成立,奏響了從高端縫製設備供應商向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全面轉型的集結號,但我國縫製機械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腳步卻不止於此。在此前舉辦的CISMA2021展上,硬件方面,縫製機械各企業創新不斷,寧波三合鑫自動化有限公司推出的計算機控制針杆微油多功能服裝上袖機,有效簡化縫製鞝袖的難度,浙江寶宇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雙步進電腦平縫機,提高了線跡針距準確性;物聯網系統應用方面,縫製機械各企業也不約而同走起智能集成發展路線,傑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產線,集成裁剪、縫製、後整理等模塊,實現從裁片開始到成品入庫的柔性化生產和數據化管理,廣東元一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裁剪MES,採用管理信息物聯技術,對集成CAD、排嘜、智能倉儲等系統,實現智能化排產、可視化派工、數字化生產、移動化彙報、績效化管理、圖表化分析等功能。
從簡陋的手工裝配到先進的裝配生產線、機殼加工線、塗裝線、數控加工設備、整機加工中心,再到物聯網、3D縫製機器人,系統化、單元化和智能化產品不斷湧現,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完成了從傳統制造業向先進裝備製造的成功轉型,未來還將以全球化的視野和佈局,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工業4.0時代,向着高質量發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