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博物館“喚醒”千年文化

編者按數字技術正在賦予博物館新的文化內涵。這種用多維視角展現的數字化博物館不是內容的簡單複製,而是讓數字技術滲透到博物館運營的方方面面,從感官到體驗,從內涵到外延,從文物到文創,甚至在文化傳承領域都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徑,從而使我國豐厚的文化積澱通過博物館開啓了數字化的“新表達”。

“遇見敦煌 光影藝術展”於10月4日在遇見博物館·上海靜安館開展。該展以藝術家重繪的200餘幅敦煌石窟壁畫作品爲基礎,通過3D光雕技術和數十臺4K超清設備,在投影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空間中展現敦煌石窟的藝術魅力。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湖南:“科技之光”讓文博更有“力量”

VR、AR、MR等沉浸式逛展;三維漫遊博物館;電子互動藝術裝置;全息投影呈現……近年來,爲了讓文物“活”“火”起來,國內各大博物館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加速擁抱雲計算、5G通訊、區塊鏈等技術,向數字化轉型邁進。在科技的“加持”下,湖南省的不少博物館憑藉強大的技術、創意和美學實踐,頻頻“出圈”。插上數字化“翅膀”的博物館,正在爲公衆構建更廣闊、更有力量的文化空間。

“完美融合”傳統與現代

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不少博物館加快探索數字化技術的常態化運用,通過線上數字傳播渠道,解決線下實體展覽“限流”之困,讓觀衆在家也能“感受博物館的力量”。

打開長沙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一項名爲“虛擬漫遊”的服務引人注目。觀衆只需在線上輕點鼠標,即可身臨其境地“逛展”。伴隨着悠揚的古琴聲,一件件藏品躍上屏幕,只要擁有一臺手機或者電腦,觀衆就能隨時隨地欣賞到藏品的詳細介紹和超高清大圖。長沙博物館還提供“全景漫遊”,實現點到哪就能走到哪,走到哪就能看到哪。

不單是長沙博物館,在不少博物館的線上展廳裏,觀衆不僅能全景式地走進博物館,還能多角度、多形式、多感官地瞭解藏品信息。過去,人們趴在櫥窗前都不一定能看得清楚的展品細節,現在動動鼠標就能輕鬆“解決”。此外,一些線上系統還會提供關聯展品乃至相關學術論文,進一步豐富觀衆觀展的體驗。

長沙博物館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簡蕩說,將展廳和藏品直接搬到線上,不僅拉近了博物館和觀衆的距離,更讓博物館內的藏品得以長久保存和傳頌。有博物館愛好者表示,一些臨設展、巡展只會在固定時間展出,觀衆常常參觀完一次還意猶未盡,而線上展覽則爲人們提供了反覆欣賞的機會,讓展品故事得到更廣泛傳播。

藏品和文物故事“活”起來

博物館在線下的數字化創新,更是讓藏品和文物故事“活”了起來,爲公衆呈現真實、準確、直觀、生動的館藏曆史文化。

在位於長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館,內設有一個名爲“水稻科技廳”的展廳。該展廳空間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爲設計構思,能爲觀衆提供一種獨特視角,引導觀衆尤其是低齡孩童觀衆,在互動體驗中瞭解水稻的一生。廳內,環幕影院、全息投影、CG特效等近百個多媒體設備,打造了一場科技盛宴,讓博物館好看又好玩。

對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深入挖掘展品的文化內涵。今年7月28日,湖南博物院舉辦的“聽·見湖湘——湖南音樂文物與故事展”正式對公衆展出。

該展覽發揮3D打印、紗幕投影、混合現實等多項數字技術特徵,結合展覽主題,以音樂考古學、古代音律學、現代聲律學等學科爲支撐,通過對73件音樂文物進行採音、測音,並請專業人員演奏、編曲、合成等,讓現代觀衆有機會聆聽數千年前音樂文物的原聲,生動喚醒沉睡千年的音樂文物,讓往日不可觸摸、不可移動的文物“活”起來。

聽·見湖湘展覽策展人、湖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陳敘良介紹,爲了讓觀衆可以充分體會到湖湘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展示內容的深度,展覽還充分利用多模態文物知識圖譜、多感知通道混合現實等技術推出多個數字展項和文物知識圖譜導覽微信小程序。

“作爲國家文物局數字展示重點研究基地,我館在數字展示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應用實踐。除了在基本陳列中推出沉浸式、交互性的數字展示項目,還從2018年起先後推出MR、VR數字體驗館等一系列多媒體交互項目,受到觀衆的廣泛好評。”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說。

博物館越來越“智慧”

科技不僅讓展品以更活潑的面貌得以呈現,也讓觀衆的觀展體驗因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而不斷改善。

以長沙博物館的智慧導覽爲例:觀衆將“智慧筆”帶入展廳,在輕微震動提示後,將筆舉到耳邊即可收聽對文物的語音講解。將“智慧筆”對準觸摸屏的NFC標籤時,觀衆還可以查看自己的參觀軌跡、地圖導覽等信息,並對感興趣的文物一鍵收藏、分享。這不僅解決了文博場所講解員數量不足的問題,還提升了觀衆的獲得感。

今年3月26日,中國60位館長、學者聯名發佈《關於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呼籲博物館應與時俱進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積極主動參與建構元宇宙。

回望來路,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元宇宙建設……段曉明認爲,如今,中國博物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僅是觀衆見得到、摸得着的展廳陳設和“黑科技”面貌,還包括藏品管理、文物保護修復、觀衆管理和服務、開放教育、信息共享等多方面的進步。

約不到票、黃牛佔票?技術手段能幫助博物館有效打擊非正常佔票、刷票的惡意行爲;文物展品面前人流如織,何時纔是最佳觀賞時間?不用着急,實時人流監控系統,讓觀衆能隨時看到展廳人流信息,隨意調整逛展安排;還有些遊客擔心對博物館展廳佈置不熟悉,容易迷失在展館內,而“掌上博物館”搭載的展廳地圖功能,也能幫助觀衆合理規劃參展路線、不錯過心愛的藏品。

“我們努力實現集‘智慧管理、智慧保護、智慧服務、智慧運營’四位一體的博物館新平臺,力爭實現‘人與物’的多維度智能交互。”長沙博物館信息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在智慧博物館,作爲“物”的藏品,要實現與人、活動、數據在技術層面的互動,以實現博物館在服務、管理、展示、保護、體驗方面的升級。

有業內人士表示,新時代的博物館建設對藏品保護和信息採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元宇宙建設爲例,藏品信息不應侷限於真實影像材料,還需要有更多關聯知識的提供、場景化的運用,才能更精準地還原歷史。

當下,爲了實現智慧化建設,很多博物館正在積極做出探索,但仍任重道遠。未來,各大博物館仍需在推進文物藏品數字化的同時,實現數據資源的深度加工利用,從而真正讓科技賦能文化、文化滋養科技。(記者 張格 張玉潔 長沙報道)上海:從“雲觀展”到“雲治館”

增強現實(AR)讓億萬年前的恐龍在觀衆面前栩栩如生,精準導航使得城市歷史在參觀過程中“活”起來,物聯網等技術還讓博物館建築本身也實現智能化、數字化……

如今,走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等,數字化轉型正在讓博物館擁有“數字雙胞胎”,從“雲觀展”出發走向“雲治理”,也爲博物館如何更好吸引年輕人、講好“靈動”的科普故事探索路徑。

2021年9月,上海首個數字孿生博物館系統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線,該系統具備展館導覽、動態應急預案、視頻虛實巡檢等功能,1:1的三維數字孿生讓實體的博物館在網上“活”起來。

如今,該系統2.0版本已升級上線,提供了14個數字化場景。記者看到,不僅是突破傳統展品上網、“雲”上觀展等數字化模式,數字孿生正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手段,全面賦能場館管理,提升觀衆服務水平。博物館從此如同擁有了一位“孿生夥伴”,以更加精準、便捷、個性化的方式守護上海的歷史文脈。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從建築到展品,處處是歷史的印記。該館展廳面積9800平方米,藏品總數約11萬件,館藏重要文物有物華號百子大禮轎、上海匯豐銀行銅獅、陳化成督造的振遠將軍銅炮等。

如今,在數字化的賦能下,這裏厚重的歷史正變得活潑靈動。“真的很神奇,我第一次知道博物館可以有會觀察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一位講解志願者說,“即使是在高峯時段,每場講解的觀衆人數也是20人左右,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是數字化管理系統對高峯期入館人數進行了控制和分流。”

上海市城運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正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這一數字孿生系統依託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運行數字體徵的理念,對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進行超精細的三維數字化復原,並實現政府業務數據、物聯感知數據、環境天氣數據等多維實時動態數據的對接。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周羣華說,2.0版數字孿生博物館系統不僅可以智慧監測能源消耗,用行動實現雙碳目標,還用小程序等提升遊客體驗度,讓遊客在手機端就能體驗上海歷史的滄桑記憶。

打開手機屏幕,站在指定位置,對準動物模型……手機屏幕上,肉嘟嘟的馬門溪龍從博物館空間走向它所生活的侏羅紀晚期的草原;“史前掠食者”毀滅刃齒虎兇狠地露出長長的利齒,伴隨着畫面出現的還有其咬合力數據;生活在約3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露西”牽着孩子走來,他們雖長有毛髮、面部特徵接近猿,但已能直立行走;約7000年前長江中下游的村落裏,人們使用骨耜等工具開墾稻田……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觀衆就可以利用“上海自然博物館AR”應用程序與館內展項互動。館方正在逐步推進藏品數字化,構建信息共享平臺,打造集展區服務、科普教育、藝術沉浸、互動社區於一體的元宇宙自然博物館。如今,上海科技館已被評爲上海首批數字景區之一,館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4K/8K+5G高清技術、物聯感知、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VR)、全息投影等數字化技術,持續提升“展覽吸引力”“科學傳播力”“創新驅動力”以及“技術滲透力”,致力於爲觀衆提供多方位、沉浸式的文化數字化體驗場景。

不僅是“雲觀展”,數字技術還讓觀衆與藏品在無限的網絡空間中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更好地瞭解過去、展望未來。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正在試水數字藏品——“璀璨橄欖隕鐵·伊米拉克隕石”和“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的縮比模型·水運儀象臺”。據介紹,依託區塊鏈技術發行的數字藏品屬於文創數字化的一種載體。

爲了儘可能完美地將天文學展品“跨界”變爲數字文創,上海天文館的天文專家和上海自貿文投的設計師對兩件展品的數字化難點進行細節打磨、反覆推敲,通過概念再造、二次設計和3D數字建模等工作,將實物的璀璨和神祕進行全方面呈現。

如今,上海正以推動數字景區建設爲抓手之一,全面推進文旅數字化轉型。《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明確,推進商業、文娛、體育、出行、旅遊等服務數字化新模式、新業態健康發展。

博物館的最新數字化成果,其實是主動順應和掌握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新趨勢、新機遇,積極實踐科技之智與規則之治、人民之力緊密結合的數字治理“上海方案”。“數字治理一定是基於市民羣衆需求的治理,而不是單維度強調數字技術提升。”上海市城運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周琳 陳愛平 上海報道)河南:開啓博物館“新表達”

受疫情影響,博物館線下業務遇冷。河南各大博物館嘗試走上“雲端”,從直播“雲”游到在線互動產品,豐富的數字化服務受到觀衆喜愛。受訪業內人士表示,數字化在讓文物跨越時空的同時,也通過兼顧文化創意與技術創新的實踐,帶領文化產業思考生產什麼樣的文化產品以及怎樣生產。

雲遊、雲觀展:由“嚐鮮”到“常鮮”

這個“十一”假期,鄭州市民吳曉麗未到洛陽,憑一部手機遊玩了洛陽博物館,還跟隨“地圖”導覽,細細品味了“天下無雙品 人間第一花——故宮博物院藏牡丹題材文物特展”。

不只是洛陽博物館,搜索並關注“東方博物館之都”微信公衆號,點擊“雲展覽”“聽講解”“看直播”等,遊客還可在線體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等洛陽市102家博物館數字化內容,包括線上展覽40餘個、語音講解1400餘條、視頻(直播)內容60餘條。

指尖一點便可選中或轉動文物、拖拽場景,近距離體驗各種奇珍異寶和博物館全景……“雲”遊博物館、“屏”上覽古今成爲假期新常態。爲更好地展示館藏資源,各大博物館仍在不斷探索。

今年7月,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攜手上海復旦大學推出的《雕畫漢韻——尋找漢夢之旅》數字展上,觀衆通過數字作品“銜鑣馭馬”,不僅可以看到在漢代人們是如何養馬、馭馬,還可通過拉繮繩的方式選擇心儀的馬車、馬匹和馬具,生成專屬車馬圖,過足“騎馬癮”;打虎亭漢墓壁畫中相撲圖的記載,說明漢代已有相撲運動,數字媒體技術將相撲壯士形象立體化、相撲場景活化再現,使觀衆切身感受相撲活動的氛圍。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負責人馬玉鵬表示,特展通過對部分精品漢代墓葬進行數字化展示,提取漢代壁畫、畫像石內元素進行復制展示或是多樣化再創作,爲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保存、傳承以及相關成果轉化利用探索出了一條可行路徑。

裸眼3D、AI算法:千年文物“活”起來

身處展館C位,一尊獸面紋方鼎緩緩升起,站定亮相後,扭轉起“75公斤重的身軀”,進幾步,退兩下,展示着鐫刻於身上3000多年的紋路。隨着鼎內翻轉至觀衆眼前,一個側旋不小心暴露了“鼎足是空心”的小祕密。

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鄭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獸面紋方鼎以全新方式震撼世人。

“裸眼3D技術的發展,爲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鄭州博物館管理中心主任楊建軍介紹,利用人雙眼視差的特性,觀衆不需藉助外設輔助設備,觀看3D屏就可感受獸面紋方鼎逼真的立體形象,而且還可以看到更多細節。

越來越多的千年文物被賦予新生。據瞭解,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正在通過三維掃描、高清圖片拍攝、文物360度環視圖片拍攝等數字化技術,構建文化遺產核心基礎資源庫。

今年春節期間,河南博物院藉助數字化技術,攜3000歲的玉虎“開口”拜年。視頻中西周時期的玉虎形跽坐人像紋飾清晰,十分逼真。攝像師蘇一飛表示,這是通過相機高清照片採集,經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以及AI計算,全自動生成的三維模型。

“爲原汁原味地保留玉器光澤,拍攝團隊從六個角度拍攝高清照片600張,使用了12支燈調整光線。”蘇一飛介紹,模型導入三維製作軟件後,用變形器調整其姿態,控制頭部讓它張張嘴、動動耳、搖搖頭,最後做出關鍵幀,調整動畫速度曲線使口型與腳本內容一致,小玉虎就會“開口”講話了。

立體文創:延伸歷史文化內涵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南省元宇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指出,要發展文旅元宇宙,推動景區、博物館、文化館等深度運用擴展現實等技術,在虛擬世界中建設數字孿生體。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一級主任科員鄭廣建表示,元宇宙具有虛實結合的特點和“場景型”信息傳播等特徵,“沉浸感”和“真實感”更強,有助於加快河南省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延伸歷史文化內涵。

眼下,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發展邁入4.0階段,即“立體文創”,並推出了“虛擬公社”,打造元宇宙雛形世界。

“‘虛擬公社’猶如河南博物院的一個平行世界,我們設置了虛擬角色,通過短片或者漫畫的形式講述世界上發生的故事。”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目前虛擬角色被設定爲應聘“文物保育員”,通過它們與文物互動,呈現文物的豐富內涵。

數字化進程中,如何讓文化產業更有趣?在宋華看來,要緊抓社交屬性。數字文創不僅自帶藝術價值,上線後還具備社交屬性,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讓年輕人擁有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受訪業內人士指出,新發展趨勢促使文化產業構想生產什麼樣的文化產品、怎樣生產,以及如何商業化等,這一過程需要健康的發展環境,也將培育出更多新業態。也有專家表示,應始終將藏品保護研究擺在首位。藏品研究深入透徹、元宇宙核心技術成熟,才能爲虛擬世界提供足夠的內容骨架與技術支撐,帶給人們更多驚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