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評估報告》發佈

11月20日,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發佈了《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5G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升級的重要方向,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二者都是實現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產生巨大的疊加倍增效應,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對助力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意義重大。

2022年爲“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收官之年。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以來,我國“5G﹢工業互聯網”正由起步探索階段邁向深耕細作、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階段,互促共進、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逐漸形成。報告用“一個全新發展格局”和“技術創新、產業突破、生態構建、發展環境”四大維度對我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進行了全面分析評估。

報告認爲,我國“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任務高質量完成。全國4000餘個“5G﹢工業互聯網”項目已覆蓋41個國民經濟大類,“5G全連接工廠”種子項目中,工業設備5G連接率超過60%的項目佔比超一半,5G技術與工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報告分析,當前全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已形成以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地區爲引領,向京津冀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延伸的“東中西”梯次推進的全新發展格局。根據中國信通院“5G﹢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測算,我國31個省(區、市)“5G﹢工業互聯網”發展總體呈現4種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形態。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安徽、北京6省(市)呈現示範引領的特點,湖北、遼寧、江西、河北、河南、上海、福建、天津、四川、重慶、湖南、廣西、山西13省(區、市)呈現快速崛起的特點,新疆、甘肅、黑龍江、雲南、內蒙古、寧夏、貴州、陝西8省(區)呈現蓄力奮發的特點,西藏、海南、吉林、青海4省(區)呈現孕育起步的特點。

報告概括了我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進展情況。

一是技術創新持續賦能。《“5G﹢工業互聯網”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不斷完善,5G技術標準加快與工業適配,“5G﹢工業互聯網”垂直行業標準助力產業推廣,承載新技術、新應用的測試牀、實驗室依託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加速落地。“5G﹢工業互聯網”主要專利繼續保持全球領先,邊緣計算、5G TSN、5G LAN、5G NPN成爲專利佈局熱點。

二是產業突破從無到有。5G芯片模組三年平均降價40%左右,實現“價格”突破。5G CPE等數據終端和5G工業融合終端不斷湧現,模組終端供應商數量處於全球前列,實現“數量”突破。輕量化5GC產品等新型網絡產品不斷探索,三大主流組網模式基本成熟,5G TSN、確定性網絡加速試驗,網絡部署實現“形態”突破。5G uRLLC技術不斷深入工業控制環節,通信時延可達到端到端時延4ms,實現“性能”突破。

三是生態構建從有到優。地方政府自發組織建設20餘個省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通過建設新網絡、挖掘新應用、發展新模式、構築新業態,形成具備區域和產業特色、具有一定先導示範效應的創新型產業生態。基礎電信企業、工業企業、通信設備提供商、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科研機構等產業各方共同發力,聚焦“5G﹢工業互聯網”產業鏈關鍵環節,聯合開展技術創新、產品攻關、標準研製、應用探索、生態建設,打好產業“團體賽”。

四是發展環境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出臺十餘個政策文件,全國31個省(區、市)共出臺100餘項5G、工業互聯網相關支持政策,江蘇、湖北、河南、雲南等地出臺“5G﹢工業互聯網”專項政策,央地協同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政策工具箱持續豐富、不斷完善。

當前,我國“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進入快車道,“5G﹢工業互聯網”成效評估工作將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依託全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管理平臺(暨項目庫)和中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模型,不斷完善全國情況評估及各省(區、市)分析評估,力求更加全面反映我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總體變化趨勢,以評估把脈態勢、引導發展,更好支撐我國“5G﹢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