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簡平:跨越新聞、影視與文學的創作實踐家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斬獲中國影視三大獎的“全滿貫”創作者簡平,近日攜耗時十年創作的抗戰題材兒童小說《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亮相。在簡平的創作世界裏,新聞、影視與文學始終交織共鳴。在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簡平向環球網記者分享其跨越領域的創作哲學,揭示這部“非典型抗戰小說”如何以魔術爲鑰,打開歷史記憶與兒童視角的對話之門。

跨領域實踐:構建獨特創作座標系

“新聞賦予我捕捉時代的敏銳,影視教會我畫面敘事,文學則讓思想永恆留存。”簡平坦言,從事新聞採編與影視製作的經歷,爲其文學創作注入了獨特基因。從文化條線記者到影視製片人,他堅持“從文學IP出發”的宏觀創作理念:“拍電影、電視劇需要文學支撐,而寫作時自然也會融入影像思維。”

這種跨媒介實踐在其代表作中尤爲顯著。改編自秦文君小說的兒童電影《男生賈裏新傳》助其首奪華表獎,農村題材電影《春天的馬拉松》衍生出長篇報告文學《權力清單36條》,後者更獲廣泛關注。“新聞的敏銳、影視的畫面感、文學的深度,三者形成了我的創作三角。”簡平向記者表示,這種複合型背景讓他總能捕捉到“無人觸碰的獨特題材”。

十年磨劍:用魔術重構抗戰敘事

談及耗時十年創作的《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簡平透露創作初衷源於對傳統抗戰題材模式化的反思:“寫小英雄的作品太多了,今天的讀者需要更貼近日常的歷史敘事。”他選擇抗戰時期的上海作爲背景,聚焦上海北火車站、寶山路一帶的流浪少年兒童羣體。

爲還原歷史真實,簡平查閱大量史料,“日軍佔領上海後更改火車時刻表爲日本時間,轟炸寶山路、摧毀文化命脈,這些細節構成了故事的歷史肌理。”同時,他創新性地引入“魔術”元素,“這是偶然觀看兒童魔術團演出時,找到的文學性與兒童視角的最佳結合點。”同時,簡平向記者強調:“魔術不是魔幻。”書中融入上海非遺“莫派魔術”,通過“中國環”等魔術表演,將諜戰情節與歷史苦難轉化爲充滿童趣的敘事。

兒童本位:在快樂中傳遞精神力量

“兒童文學要站在今天的孩子立場。”簡平強調,《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拒絕說教,而是通過流浪兒學魔術的日常,展現樂觀向上的精神力量:“他們在下水道里練習魔術,在困境中尋找快樂,這種態度比口號式說教更有感染力。”

對於兒童文學與社會價值觀的結合,他提出:“今天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犧牲’教育,而是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愛國情懷可以融入藝術細節,比如‘中國環’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無需刻意標榜。”

從新聞現場到影視片場,再到文學創作,簡平始終踐行着“打通藝術門類”的創作理念。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真正的兒童文學,是讓孩子在快樂閱讀中感受歷史溫度,在日常敘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正是這種理念的生動實踐——當抗戰歷史遇上魔術奇幻,當苦難記憶化作成長寓言,文學的超越性價值在此彰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