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消息,在“教育數字化2.0”戰略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宣佈“少年雲助學計劃”已爲全國鄉村學校建設300所AI雲教室,惠及25萬師生,這一數字教育普惠工程,正依託AI大模型、雲計算等技術,通過雲端算力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爲教育公平注入科技動能。
“阿里巴巴要做的不僅僅是幫助鄉村建好科學的教室,”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表示:“更要結合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科技,讓鄉村的孩子能夠走出世界,與全球科學能夠真正接軌,這纔是少年雲的意義。”
這300所AI雲教室遍佈祖國各地,從浙江東海的海島漁村,到吉林汪清的中朝邊境,從新疆和田到雲南瀾滄,從青藏高原到海南島的五指山下,覆蓋25個省份的偏遠地區,讓當地的學生通過少年雲觸摸到了嶄新的數字世界。
技術築基:雲教室打破地理鴻溝
少年雲助學計劃負責人黃桂晶表示,我國中小學機房的平均使用年限是5-7年,很多機房因爲設備故障多、更新難,當前的性能已經遠遠落後實際需求,尤其是大模型浪潮下,學生和老師們更需要緊跟AI時代的知識和設備。
通過阿里雲自研的無影AI雲教室方案,用一根網線和一塊屏幕就能接入一臺雲上的超級電腦,每臺電腦的性能與雲數據中心同步更新,性能永不過時,讓鄉村學校徹底告別“高配置電腦買不起、用不了”的困境。
“過去全校共用10臺電腦,現在每人都有‘數字書包!,還有AI老師呢。”有了AI雲教室,老師們也激發了教學熱情,從 “不敢用、不會用”變成“爭着用、搶着用”,與學生們共同進步。
AI課堂的“歷史覺醒”:從遊戲到歷史的奇妙聯結
在縉雲縣新建小學的課堂上,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正在發生。藉助少年雲團隊開發的“AI名人平臺”,學生們與AI秦始皇展開互動,通過遊戲化的學習方式瞭解歷史
“原來遊戲裏的‘嬴政’就是秦始皇!他真的統一了中國?”五年級學生小林在課堂上興奮地喊道。陳老師介紹,該校地處縣域,缺乏系統的歷史教育,孩子們對課本中的歷史人物知之甚少。“過去,學生總問‘學歷史有什麼用’,現在通過AI技術,他們主動把遊戲中的角色與歷史人物聯繫起來,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在課堂上,學生們不僅可以提問秦始皇的生平、統一六國的戰略、長城的修建意義,甚至還能與“秦始皇”辯論“遊戲中的‘嬴政’技能是否符合歷史”。
邊疆少年的科技理想正在生根發芽,剛剛開學兩個月的時間裏,少年雲的學生們已經與AI發生了36萬次對話,對AI的喜好也遠超同齡人。在瀾滄縣木戛鄉中學,學生扎努通過雲教室完成“AI繪製民族紋樣”項目,其作品被雲南非遺保護中心收錄。“以前覺得科技是城裏孩子的‘專利’,現在我和同學都能用AI創作拉祜族文化作品。”扎努感言。
從“輸血”到“造血”:教育公益的生態創新
“把人工智能教育作爲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全世界有規劃的,只有中國這一家。”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熊璋教授在少年雲助學計劃推進會表示:“落實人工智能教育的操作性,不能永遠浮在天上,要有可操作性。國家競爭力靠人工智能,要靠下一代,要辦好鄉村區域的教育才算,(少年雲)正在耕耘的是非常偉大的一個事業。”
去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少年雲給出了高度評價,稱該計劃“以技術創新彌合數字鴻溝,爲全球教育普惠提供了可複製的中國方案”,這些公益行動正催生出“城鄉教育共同體”新模式。例如,浙江淳安縣楓樹嶺鎮中心小學通過雲端向杭州名校輸送鄉土勞動課程,城裏孩子在線學習採茶、竹編等傳統技藝。
接下來,少年雲將與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深度合作,深化AI大模型在教育場景的應用開展,持續學生信息素養追蹤測評,挖掘和培育引領校的“人工智能+”典型教學案例,打磨一批高質量、有彈性的精品課程,孵化一批高質量、能落地的教研項目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