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公益綜合報道】5月26日消息,近日,由世紀華通攜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開展、復旦大學兒童發展研究課題組提供技術支持的“童心領航——童伴媽媽心理健康活動工作坊”項目評估報告出爐。報告顯示,通過科學設計的課程體系與本土化實踐模式,系統提升了鄉村兒童的心理社會能力,項目區可能存在風險的兒童相比減少21.3%,可能存在異常的兒童相比減少45.3%。兒童的社交技能平均得分上升且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現場氛圍等均表現出積極變化。
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2021年完成的國內首份《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鄉村兒童的抑鬱檢出率爲25.2%,焦慮檢出率爲25.7%。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風險更大,留守兒童抑鬱檢出率爲28.5%,留守兒童過度焦慮檢出率爲27.7%,均高於非留守兒童。
因此去年5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攜手世紀華通,由復旦大學提供技術支持,在湖北省大冶市、秭歸縣開展了“童心領航”項目。該項目通過爲“童伴媽媽”開展賦能培訓,旨在幫助孩子獲得發展所必需的對自我、對他人、對集體的認知與管理的意識、知識和技能,培養自信心和責任意識,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質,有效地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挑戰,促進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
“童心領航”通過集中培訓、線上講座和督導、成長覆盤等形式提升童伴媽媽開展鄉村兒童心理活動的服務能力,促進鄉村兒童正常、積極的心理發展,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助力他們健康成長。項目實施一年以來,覆蓋湖北省大冶市、秭歸縣20個“童伴之家”,共開展280次活動,惠及兒童2000人次。爲了更加直觀地評估和驗收項目成效,項目在設計初期就按照兒童意願分爲對照組和干預組,並在項目結束後邀請專家對項目進行了全面評估。
經此次評估發現,受干預兒童在心理行爲問題、心理適應力、社交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比如曾經膽小內向的孩子變得更加自信開朗,能夠主動與小夥伴交流玩耍;一些原本存在心理困擾的孩子,也逐漸調整了心態,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其次童伴媽媽們經過系統的培訓和實踐,開展心理活動的服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能夠更加專業地組織小組活動,關注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成爲了孩子們成長路上的貼心陪伴者。
“童心領航”項目的實施,是一個多方長效受益的過程。而童伴媽媽作爲項目的受益方與執行方,對項目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秭歸縣陳家衝村的童伴媽媽鄭羣說:“每個孩子都有情緒,只是需要有人引導表達。”現在的她,已經逐漸掌握了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技巧。四溪村的童伴媽媽李曉雲則說:“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理解和包容,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不僅是童伴媽媽,孩子們也給出了正向反饋,比如“發現了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感受到了自信的力量”“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
此外,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也在不斷探索適用於鄉村兒童心理發展的有效干預方案和服務模式。這些經驗不僅爲項目的持續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爲其他地區開展類似項目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關注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世紀華通開展ESG工作的重點方向,該公司以“科技賦能”“精準公益”和“全員向善”爲三大支柱,探索企業與社會的共益發展,例如開展“9伴輔讀計劃”、“學與愛同行”公益行動、捐贈“綠色電腦教室”、開發功能遊戲和視頻課件等。此次參與“童心領航”項目,也是從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考慮,希望通過系統干預提升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增強抗逆力,減少心理問題發生率。同時培養一批懂心理、會引導的鄉村兒童守護人,在“童伴之家”構建專業情感支持網絡,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兒童心理發展服務範式,爲鄉村振興注入“心”動力。(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