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美術館后街的77劇場變成了“連環兇殺案現場”,全景沉浸尋兇劇場《大真探趙趕鵝》讓觀衆們置身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充滿煙火氣北京胡同;距離不到一公里處的隆福寺大麥演藝新空間裏,沉浸式互動戲劇《現在開市》則讓觀衆變身成爲進行各種“投資行爲”的“銀行家”;前門顏料會館古香古色的小劇場裏,京韻十足的沉浸式話劇《城南舊事之評書傳奇》,讓人同時感受古建空間和地域文化;位於望京的“開心麻花·花花世界”戲劇樂園中上演的沉浸互動戲劇《偷心晚宴》,則有着濃濃的民國上海灘味道,觀衆可以一邊看魔術歌舞,一邊享受熱乎餐食……
近期的北京演出市場,各種沉浸式演出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創新湧現。走進劇場,不再是正襟危坐的“看戲”,而是可以各種互動、玩在其中的全感官“沉浸”,這種無論故事創意、現場呈現,還是觀演模式、觀衆體驗,都與傳統演出有着本質不同的演出形式,引起了越來越多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的興趣,也正在創造更多新文化、新空間、新生活的新業態,以及更多新娛樂、新體驗、新消費的新模式,成爲令人矚目的行業現象和文化景觀。
觀衆走進演出空間那一刻
全方位沉浸在劇情場景中
記者觀察發現,國內沉浸式戲劇熱潮,與全世界戲劇演出從強調“演出文本”轉向強調“演出空間”的大趨勢密不可分。其在後疫情時代,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演藝,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
由於沉浸式演出徹底打破了傳統觀演模式中的“第四堵牆”,因此演出環境往往不再是傳統的演出劇場和鏡框式舞臺。無論是在千年古剎報國寺、顏料會館、老舍茶館等有着獨特歷史文化背景的建築中量身打造的沉浸式戲劇《北平1948》《城南舊事之評書傳奇》《秋夜驚夢》;還是將77劇場、繁星戲劇村等小劇場進行重新設計改造進行演出的沉浸式戲劇《大真探趙趕鵝》《畫皮2677》;或是在專門爲沉浸式演出設計的演藝新空間中上演的沉浸式戲劇《現在開市》《偷心晚宴》《威尼斯商人》《在路上》……各種形式的沉浸式戲劇,都非常重視空間氣氛的營造。
觀衆們從走進演出空間的那一刻,就已經全方位沉浸在劇情當中,甚至被賦予了劇中角色,成爲演出中的一部分。例如《大真探趙趕鵝》的每個觀衆座椅上都有精心製作的“身份證”,觀衆們都成了“南槐樹衚衕”的居民;而走進《現在開市》空間當中的每位觀衆,則都會領到一筆“投資金”,成爲影響全球經濟的“銀行家”。
沉浸式的演出空間也不再區分“舞臺”和“觀衆席”。《大真探趙趕鵝》的觀衆被安插在精心打造的西餐廳、歌舞廳、羊湯店、派出所、審訊廳、修車鋪等不同環境當中,每個區域都能看到不同視角的近距離表演,還能參與其中進行各種互動。《現在開市》的觀衆則被指引到16張特製桌子旁的144個座位中的其中一個落座,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新奇感和投入感也會因此更加增強。
《北平1948》的觀衆,可以跟隨場景變換和演員表演,在報國寺裏的不同空間中自由遊走,邊逛邊看;《偷心晚宴》的觀衆,則坐在了上海灘豪門盛宴的餐桌邊,邊喫邊看……這種超感觀、全方位的沉浸感,以及可以主動選擇獲取信息和積極互動的參與感,提供了傳統演出難以擁有的全新體驗,因此能夠成功吸引熱衷於“劇本殺”“密室逃脫”“電子遊戲”的當代年輕觀衆。
作品注重創意和視聽享受
根據觀衆體驗不斷調整完善
沉浸式演出雖然以打破傳統觀演模式的形式著稱,但成功的作品離不開精彩的創意和紮實的內容。尤其是原創題材作品,極爲注重和當代觀衆的審美與心理契合,往往會先進行預演再公演,並且不斷進行打磨和完善。
一經推出就成爲爆款演出的全景沉浸尋兇劇場《大真探趙趕鵝》,取材自從警12年的重案刑警趙趕鵝撰寫的真實罪案故事。然而,將其筆下有着複雜心理和查案過程的真實罪案改編制作成戲劇演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該劇製作人周丹告訴記者,她最初看到《大真探趙趕鵝》這本書時,看了幾個故事就因爲有點害怕而不敢看了,但是職業敏感讓她覺得這些故事可以做成沉浸式懸疑戲劇。因此她和出品人一起談下了原著改編版權,並和編劇、導演一起選定將“衚衕殺人案”“瘸探老李”“小崽”三個故事融合在一起,而且突出喜劇、強互動、微懸疑、強音樂、些許愛情等元素,創作過程中還徵求了原著作者趙趕鵝的意見,請他從刑警角度給出專業意見。
“因爲原著其實強調的並不是偵破過程,而是人性。所以我們的演出也不是完全以懸疑、推理作爲重點,而是希望觀衆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同時感受和思考複雜的人性。”周丹透露,極爲講究的舞美道具也爲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創作靈感與呈現形式,“導演進到劇場合成時,看到沉浸感這麼強的舞美置景,特別興奮,所以又加入了很多藝術手段,最終呈現給觀衆一個懸疑和幽默兼有、刺激和精彩同在的沉浸式演出。”
剛剛進行完預演的《北平1948》作爲北京演藝集團“會館有戲”品牌系列演出的重要項目,通過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真實發生的文化國寶保衛戰爲故事藍本,講述了愛國人士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爲守護歷史文物,做出抉擇與犧牲的故事。在充滿懸念與反轉的演出中,演員帶領觀衆解鎖了各色各樣的故事場景與劇情線索,藉助報國寺獨有的文物藝術張力,融合戲劇表演、舞美聲效、多媒體動畫、裝置藝術、即興互動等多種元素,賦予了這段故事全新的歷史生命力。
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表示,如今的觀衆,對觀劇的視聽享受與欣賞體驗提出了更多需求,而一個好的沉浸式作品需要長時間的孵化過程,也需要根據觀衆的體驗不斷調整。所以我們會通過不同時段、面向不同觀衆羣體的多場試演,不斷調整磨合,最終達到真正能與觀衆進行心靈對話。
沉浸式契合戲劇新形態走向
快速成爲市場主流演出
由於沉浸式演出更注重遊戲性、體驗性、互動性、參與性的多元化屬性,不僅能夠吸引更多觀衆,同時也有助於激發經典名著、文物古建、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藝術價值和市場潛力,從而實現文化產品的多維度價值輸出。
記者瞭解到,國家對於發展沉浸式產業的政策也是旗幟鮮明。2019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中,其中三條與沉浸產業發展息息相關。2021年3月25日,國家發改委等28部門印發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也提到“加快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發展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技術的加持、政策的推動,都推動了沉浸式演出在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旅遊綠皮書:2020~2021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中指出:“沉浸式演藝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日益成爲主流演出。”
然而並非所有沉浸式演出都能成爲市場爆款,有的項目耗資不菲,卻曇花一現;有的演出只注重表面形式,卻因爲缺乏文化內涵而口碑平平。只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成爲票房和口碑雙贏的長期駐場演出,爲創新融合生態發展帶來更多新奇有趣的戲劇供給和文化體驗。
對此,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演藝工作委員會會長宋官林表示:“近年來隨着沉浸式演出形態的風起雲湧,戲劇藝術在當下的審美走向、審美定式、審美特徵的界定都有了全新的視角。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切入,好聽好看是審美主體的被動接受,好玩是審美主體的主動參與。沉浸式演出形態對審美主客體提供了參與進來的平臺,在沉浸中感受好玩的藝術魅力。沉浸式演出形態成氣候,既是新時代演出領域拓寬、戲劇形態變遷、藝術思維活躍的嶄新氣象,也是戲劇藝術審美特徵的歷史迴歸。如能在當下沉浸式演出的發展態勢中探索出表演體系和美學特徵,將成爲沉浸式演出形態的曼妙時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王潤 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