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周洋】“我很感謝老天爺給我這樣一副嗓音,可以治癒別人。”出道20年,張韶涵依然堅持自己的音樂夢。3月31日《聲生不息·寶島季》舞臺上,張韶涵與張傑、陳立農合唱34年前的臺灣金曲《耶利亞女郎》。從演偶像劇出道,到演唱《隱形的翅膀》等歌曲走紅,再到如今參加音樂綜藝,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張韶涵聊了她這一路走來的個人感悟,以及她眼中的臺灣流行音樂。
《隱形的翅膀》和汶川女孩的故事
“我是6號易天邊,請聽我的聲音,你會發現有所不同……”在芒果TV音樂綜藝《聲生不息·寶島季》首期舞臺上,張韶涵唱起《遺失的美好》。20年前,當時剛20歲出頭的張韶涵在《海豚灣戀人》中飾演女主角易天邊,這部劇不僅讓張韶涵站穩臺灣偶像劇一線女主角的地位,她在劇中演唱的歌曲《遺失的美好》也就此走紅。劇中努力奮鬥成爲歌手的易天邊,與張韶涵本人的經歷有些相似:本想成爲歌手,卻先以演員身份出道。“那段時間算是我夢想的實現,”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韶涵依然很感慨:“當時我是新人,可能不太理解爲什麼要先演戲,但給了我很大的機會——能演女主角,又唱OST(影視原聲帶)。《海豚灣戀人》還蠻貼近我私下的性格,我覺得是在演我自己——一個女孩抱有音樂夢想,很想唱歌給你聽。”
《遺失的美好》承載着張韶涵的夢想與初衷,如今再次唱起這首歌,她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當時更多是無懼無畏地在唱,透過這首歌想要去實現我人生夢想的一部分。現在經過沉澱之後,我對人生有一些體驗、感悟,活成了自己的樣子。當然,人生一路上不可能很順遂,在這過程中如何轉變心境,變成很坦然的一個狀態,也體現在唱歌上。”
談及個人成長,張韶涵提到最多的就是“向內索求”:“我從小就是這種性格,永遠在問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或者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2004年1月,張韶涵發行首張專輯《飛躍彩虹》,實現了歌手夢的張韶涵當時擔心“會有人喜歡我的音樂嗎?”當年12月,張韶涵發行的第二張專輯銷量破百萬張,專輯中的歌曲《歐若拉》《手心的太陽》《快樂崇拜》走紅兩岸。“當時我要拍戲、錄專輯、拍廣告,忙到沒時間去了解專輯的反饋。直到有一天有人跟我說,你知道你的歌曲在大陸大街小巷都在播嗎?我才知道原來你們喜歡我的歌。”
說到張韶涵的歌,不得不提《隱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這首問世17年的勵志金曲,如今依然是很多女孩在KTV的必點曲目。在採訪中,張韶涵與記者分享了關於這首歌的一個故事:“汶川地震時有個女孩受困後唱了《隱形的翅膀》,沒想到被搜救人員聽到了。她很不幸失去了雙腿,但她沒有放棄希望,最後成爲一名教師。我從沒想過我的音樂可以給別人這麼大的安慰。這種安慰是雙向的,我的內心也被治癒了。所以我現在不斷地在舞臺上做着同樣的輸出,我可以做這麼有意義的事情,我想繼續做下去。未來我有孩子的話也會跟他/她說,你看媽媽曾幫助過別人,我希望你也可以把相同的愛傳遞出去。”
臺灣金曲從主打情歌到往“內”看
在張韶涵走紅的21世紀初期,剛經歷過黃金年代唱片工業發展的臺灣樂壇,正處於百花齊放的年代。“我記得我小時候聽的是小虎隊的歌,當時他們已經是很先進的偶像團體概念了。”作爲“80後”的張韶涵告訴記者,當時這些流行音樂對年紀還小的她來說很新潮,“包括哲哥(張信哲)的音樂也是,他的《愛如潮水》當時在臺灣風靡。然後那姐(那英)的音樂(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也很火。我覺得那個年代的最大魅力是每一位歌者都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以及他們的標誌性唱腔。”張韶涵經常聽老歌,“這些前輩幫我們闖了一片天,所以我們可以嘗試更多不一樣的音樂風格”。
在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情歌主打”之後,臺灣音樂市場也慢慢發生變化。“從那種特別感傷的癡情主題,發展到更多偏向於個人成長——音樂更多的是在反映當下社會的一種狀態,藝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張韶涵說道。2012年,張韶涵成立個人經紀公司併發行第七張專輯,《淋雨一直走》成爲轉型之作;2019年,張韶涵在大陸發新專輯時,她參與了專輯收歌、宣發等幕後工作。這一階段,整個音樂市場再度發生變化。張韶涵說:“我覺得現在更多是在講述個人觀點,更多的是往‘內’看。”
“朋友說我像個東北妞”
“我應該是你採訪的臺灣人中說話比較‘不臺灣’的臺灣人了。”張韶涵笑着對記者說道。確實,張韶涵在採訪中提到“自己”一詞時,會加上北方兒化音,說成“自個兒”。
張韶涵近年來在大陸參加各種綜藝節目和大型晚會,她很享受與其他音樂人的合作機會。“大家用‘自個兒’的能量去影響別人,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事,感覺沒白來。”此外,她身邊也多了很多大陸朋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其實從《飛越彩虹》那張專輯開始就來大陸了。這麼多年下來,我身邊的工作夥伴很多都是東北人、北京人,我接觸到的朋友都很舒服。朋友常說我像個東北妞,可能他們覺得我身上比較沒有臺灣人的影子。”去年張韶涵住在上海時,她會向當地同事瞭解他們的成長環境,甚至去問他們愛喫的當地美食及原因。“我生活在這片土地,接觸到這麼多愛我、喜歡我的人,我要尊重這片土地,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
在張韶涵看來,無論是臺灣音樂還是大陸音樂,華語流行音樂已經走出去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在其他一些地方你會看到,很多人都在追‘華流’,這已經變成一種現象。其實我們的音樂正處在一種轉變期——前輩們已經鋪好一條很大、很寬的路,我們現在才能更多地做自己,去闡述內心對‘華流’的一些看法。也希望能通過《聲生不息》這種音樂文化交流,讓更多經典好歌生生不息。”
張韶涵認爲,音樂可以把我們的成長背景和環境用一種溫柔的方式帶入來講述,讓聆聽的人可以在忙碌的狀態中得到片刻休息,而這種休息並非全無營養,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中國的文化五千多年下來,很有必要繼續流傳下去,這些東西纔是我們的根本,一定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