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互聯網時代的影視創作在多元共生的發展態勢下,承擔着塑造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的歷史使命,彰顯出主流化、經典化的趨勢和特點,優質的文學IP在大衆化的影視藝術中“破圈”,熱播影視劇的不斷湧現又反哺原著,形成了文學閱讀的社會效應和市場反饋的良性循環。
2023年伊始,掃黑除惡題材電視劇《狂飆》作爲一部開年大戲引發觀劇熱潮,在主人公高啓強從貧窮懦弱的魚販最終成爲黑惡勢力的覆滅命運背後,除了正義與邪惡較量的驚心動魄之外,關於善惡之分、忠奸之辨以及人在命運浮沉中的掙扎,也引發觀衆熱議。贏得觀衆口碑的除了演員的演技,更有作品主題意蘊之厚重、人物形象之豐富、角色關係之微妙、人性之複雜等,而這些恰恰是文學性的集中表現。主創團隊在開掘作品的文學性上體現出較強的專業能力和智慧。文學性既是網絡時代影視改編的重要元素,也是網絡影視從迎合受衆走向引領受衆,從而帶動網絡影視良性競爭的重要表徵。
從《覺醒年代》《山海情》到《人世間》《掃黑風暴》,優秀影視作品專注於挖掘網絡時代人們對信仰、價值、精神和美學的創新表達,並得到時代的認可和受衆的共鳴。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從眼花繚亂的IP迷霧中突圍並受到觀衆喜愛,並不是因爲它們的IP基因和路徑,而是因爲它們聚焦宏闊的社會生活、雲譎波詭的歷史、複雜立體的人物以及多元的審美。可以說,文學性已經成爲網絡時代影視佳作保持藝術生命的重要元素。
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熱播。這部作品以中國近50年來時代發展爲背景,刻畫了三代人的青春、情感、理想和命運,它呈現的生活溫度和精神力量超越了單純的娛樂,成爲不同年齡層觀衆津津樂道、深深共情的精品劇作。最近,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三體》首輪播出結束,持續多年的“三體熱”在跨媒介轉換中打開了宇宙文明的視野與想象。還有之前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推拿》《平凡的世界》《裝臺》等優秀影視劇的播映。有學者認爲,這是優秀傳統文學改編影視劇的升溫回潮。而這一現象也同樣出現在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中。
事實上,網絡文學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其優勢不僅體現在爲大衆寫作賦權、豐富題材類型等方面,更體現爲它在互聯網文化產業鏈條的大衆性、互動性、消費性商業話語中,即時獲得和把握大衆心理,積極與網絡影視的傳播特點適配,並最終把讀者或者觀衆變爲用戶的過程。從2014年以《華胥引》《雲中歌》爲代表的網絡文學影視改編“井噴”,到2015年組團出現的《花千骨》《琅琊榜》《盜墓筆記》,再到《餘罪》《白夜追兇》《如懿傳》《隱祕的角落》《慶餘年》,熱播影視劇的背後無一不是優秀的網絡小說,網絡文學通過便捷的傳播和互動構建起自身影視化的絢麗前景,其精彩的故事、鮮明的主題、巧妙的敘事、清新幽默的語言所形成的合力,成爲影視轉化的價值內核。以《慶餘年》爲例,該劇2019年在三家網絡視頻平臺播出以來,播放總量超過200億次,是近年來網文IP改編中當之無愧的爆款。而這部作品的同名小說《慶餘年》自2007年開始就在起點中文網連載,融江湖、廟堂、家族於一體的傳奇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讓小說歷經十餘年仍然居於網文平臺收藏榜前列。由此可見,IP爆款的誕生,並不取決於它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其影視化的改編空間和品質最終指向的是文學原著的本質屬性,即文學性。
與傳統文學不同,網絡文學的文學性不僅體現在前文所述的單個文本的思想含量、敘事節奏、人物形象等方面,它作爲類型文學在題材優化、現實轉向、“Z世代”崛起等方面產生的對網絡文學史的重要影響,也成爲網絡文學在題材、文學風格、表達方式等方面不斷強化自身文學特性的證明。《2022中國電視/網絡劇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度劇集的IP改編佔比達64%;2022年電視劇百度指數峯值排名的TOP10中,《雪中悍刀行》等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劇集佔據8席。如今的網絡文學早已從最初的玄幻、穿越、軍事、校園等類型,發展出了涵蓋懸疑、醫療、工業、教育、傳統文化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20餘個大類、200餘個小類的題材,塑造了包括鄉村教師、基層警察、工程師、農牧民等180多種職業的人設,開闢了“次元系”“馬甲文”“無限流”等新的表現類型。《夢華錄》中的宋朝風雅,《天才基本法》中的平行世界,《開端》中的時間循環,既是讓讀者大開眼界的“網文梗”,也成爲影視改編格外關注的內容增長極。
互聯網時代的影視創作在多元共生的發展態勢下,承擔着塑造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的歷史使命,彰顯出主流化、經典化的趨勢和特點,優質的文學IP在大衆化的影視藝術中“破圈”,熱播影視劇的不斷湧現又反哺原著,形成了文學閱讀的社會效應和市場反饋的良性循環。《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到,根據《庶女攻略》改編的《錦心似玉》播出後,原著網文日均閱讀人數增長了約46倍。可見,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一旦進入影視轉化的產業鏈條,這個跨媒介的超文本就必須努力處理好藝術與市場的關係;與此同時,網絡時代的影視創作想要在以平面化、複製化爲特點的大衆消費市場脫穎而出,也必然要凸顯劇作的思想含量和藝術質感。
從十年前“IP”概念的流行、發酵,到如今《人世間》《三體》《流浪地球》等熱門影視劇被人們津津樂道,文學不斷自證其作爲網絡時代影視創作的資源屬性,而文學性的在場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泛娛樂語境下影視劇的傳播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