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是又一部翻拍自日本經典的本土化改編,此前加上美版珠玉在前,創作者該是頂着些壓力的。但這樣的題材話說回來,故事底子極好,狗演員選好,人和動物之間那種天然能夠激發出的純粹友愛與羈絆,很難讓人不爲所動。
身邊不乏愛狗愛動物的朋友,說起這部電影,反映大體是,知道會很感人,但就是因爲知道,所以要不還是不看了,怕自己哭得繃不住。
但海報和預告各種可愛,誰能抗拒一隻這麼可愛的修勾勾呢?於是決定,先吸了再說!
《忠犬八公》劇照
事實證明,《忠犬八公》確實很好哭,即便大部分時間導演已經避免過於煽情,即使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狗不了情早就已經被劇透得底兒掉,即使大多數的戲俗套到開場就知道這場戲要演什麼,還是會被狗狗的一個眼神,人物的一聲嘆息,戳得眼淚止不住地流。
觀影的那個週末夜晚,影廳上座率不算高,此起彼伏的哭聲真不小。沉浸式吸狗然後和同一空間裏的人一起哭成狗,也算是電影院裏的別樣體驗。
中國版《忠犬八公》的改編,平心而論是優於預期的。“八公”到“八筒”的諧音改換很妙,深得地方文化精髓也不失憨態可愛。一部寵物電影,該給予的萌趣、治癒和感動都滿足的情況下,還藉由狗子的一生串起一個典型中國式家庭的聚散離合和城市的發展變遷。
《忠犬八公》海報
要和眼神純淨天真,身姿裏藏不了一點心事的狗子們演對手戲,人類的表演大概很容易顯得造作,總算電影裏的各位演員還算“接得住”狗子給的戲,只是怎麼都覺得馮小剛一口京片子在一片祥和的重慶方言中有那麼幾分突兀。邏輯上一個外來者入鄉來了川渝地區成了“耙耳朵”沒什麼毛病,但從人物本身出發,這個背景也沒給角色帶來更豐富的層色和助益,只是強化了馮小剛原本的個人特色。上海演員陳沖在影片裏的重慶話6得市井氣十足,倒是顯得“鄉音不改”的馮小剛導演作爲演員沒那麼“敬業”。
影片前半段是十分平實的生活,陳教授與八筒偶然的相遇,悄摸摸將它帶入自己的生活。好說話的老好人,“人仗狗勢”在報告會上硬氣了一把,又在家中一番隱忍後“理直氣壯”地踐行了一番關於“喜歡”的慷慨陳詞。
《忠犬八公》劇照
隔着銀幕都能聞到椒麻香氣的各種做飯鏡頭和麻將桌上的炮火連天勾連着城市生活的煙火氣,家人之間磕磕碰碰的固執,也消融於一蔬一飯不經意關懷的細節中。在人和狗的相處中,父親外冷內熱臭脾氣的固執,母親刀子嘴豆腐心的溫柔,兒子孤注一擲的倔強都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中國家庭的畫像。陳教授與家裏人、與狗狗的相處日常被娓娓道來,各種生活的小摩擦中,八筒一個撒嬌賣萌的表情,就感覺眼前畫面泛出暖黃色的溫柔直教人原地融化。
《忠犬八公》劇照
隨着女兒的戀愛成家,兒子離開家去大城市發展,八筒見證着每個家庭成員重要的瞬間,家裏熱熱鬧鬧的四口人,變成了冷清的老兩口。與孩子的分離,大約也是絕大多數中國父母要面臨的功課,好在陳教授夫婦有八筒不離不棄的陪伴。
每天上下班的“狗接狗送”,是八公這個故事中家喻戶曉的情節。電影將地域設置在重慶,獨特的3D城市地貌,讓狗狗的跑動路線動感而周折,視覺畫面上“出片”,過江索道站成爲蹲守陣地也合理而獨特。
也是因爲八公的故事早已熟諳,人和動物的離別也早有心理準備。和大多數講述人與動物羈絆不同的是,在八公的世界裏,先走的是人。而留下的那一隻,會用一生去思念和等待。
《忠犬八公》劇照
陳教授離去後,影片前半段營造的所有溫馨都戛然而止、猝然轉彎。老實說,前半段的觀影體驗是略顯冗長和平淡的,如果沒有可愛狗子吸着調劑,並不容易吸引人全神貫注觀看。而進入後半程後,反而感受到之前淡然鋪就的時長營造出生活和陪伴的真實感,失去的心痛在八筒輾轉奔波搜尋等待着老爹身影的“獨角戲”中更加撕扯人心。
而八筒等待的十年,亦是城市飛速發展的十年,跨江大橋建成、三峽移民的搬遷、棒棒的消逝、互聯網的崛起……好在,它終於等到歸來的人。堆積成山的舊物的報紙上,它安詳睡去。報紙和這個城市的廢墟一樣,是個逐漸淡出時代的載體。外部世界的變幻與斗轉星移,連至親的人們也漸漸接受現實,遠走他鄉開始新的生活。只有一隻狗,守着一份最純粹的赤誠,日復一日,只盼人歸來。也是在這樣的對照之下,這份微不足道的、無人問津的愛,在車水馬龍中,如此閃亮珍貴。
《忠犬八公》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