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氣勢恢宏的“草坪合唱音樂會”,爲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畫下句號。
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4月2日,在上海音樂廳前的大草坪上,閉幕展演“海上之聲 人民之城”盛大開演,來自上海專業合唱團、市民合唱團約1200人蔘與演出,謳歌上海城市精神和人民幸福生活。這也是本屆“上海之春”單場演出參演人數最多的一次。
“1200位演員,1200位觀衆,臺上臺下2400人,上海一共2400萬人,萬分之一齊聚在這方草坪上。”總策劃吳鵬宏說。
閉幕展演分三個篇章:第一篇章“海上春潮”,展示孩子們、建築工人及情侶們的歡樂生活,用歌聲打開一幅生機勃勃的上海春天的畫卷;第二篇章“人民歡歌”,用中外經典歌曲、音樂劇、流行音樂,記錄下歲月的滾滾浪潮,見證着人民的奮鬥足跡;第三篇章“再次飛奔”,用多首混聲合唱,唱響新時代、新徵程。
13個節目18支曲目,由25支合唱團,通過混聲合唱、男聲合唱、女聲合唱、童聲合唱,及阿卡貝拉、音樂劇、表演唱等多種形式演繹。
“不像封閉的劇場空間,戶外舞臺對合唱演員要求很高。” 吳鵬宏介紹,75分鐘時間內,25支合唱團、1200位演員上上下下,對現場控制提出了極高要求,“流程一定要順暢,不要拖沓。”爲了讓演員換裝休息,組委會在綠色草坪上搭了28個白色大棚,做好了充足的後勤保障。
合唱團成員來自40多個行業,一支支各具特色的合唱團唱出了不同的“上海之美”。
張冰月是上海市民合唱團的一員,也是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合唱團團長。“大家的工種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但是在合唱團的情懷很一致。”前幾天陸家嘴咖啡文化節,張冰月所在的合唱團還用阿卡貝拉的形式,爲其定製了主題歌《桂花熱latte》,將金融業務、咖啡文化、合唱文化進行了一次有趣的綜合展示。
李彥同樣是上海市民合唱團的一員,也是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家長合唱團團長。一個小圈子的合唱團和一個全市跨行業合唱團給了她不同的感受,一個讓她有歸屬感,一個讓她有學習的動力、前進的目標。在李彥看來,合唱是相互支撐、相互依靠、共同成就立體“聲場”的一門藝術,“一個人唱,聲音單薄,多個聲部,聲音立體。”她說,沒有夥伴,沒有自己都不行,“大家相互信任,共同完成合唱,心心相印。”
成立於1950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茉莉花合唱團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合唱團。
團員王佳說,茉莉花以嚴格出名,有一年報名人數三千,最後只招了幾十個,百裏挑一。“合唱講究磨合,管理鬆散的團,大家今天來明天不來,茉莉花有專職管理,團員優中選優,大家都很珍惜機會,每次排練人都很齊,保證了質量。”王佳來自事業單位,工作壓力大,喜歡通過合唱紓解壓力,“合唱需要用到氣息,有一種練氣功的感覺,對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有作用。身體好了,心情就好了!”
上海郵政合唱團一身熟悉的綠衣引人注目,成員來自基層的郵遞員、營業員和其他崗位。他們作爲行業“形象代言人”展示着這個傳統行業的新時尚,“參加合唱團,讓團員們對音樂、對團隊、對合作的理解、對夢想的堅持,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黃浦區消防合唱團也來到了現場,一身軍裝在身,團員們身姿挺拔、歌聲嘹亮。
“老師說唱歌要有感情,一開始,我們懵懵懂懂,不知道怎麼唱,後來慢慢開竅了。”嶽彩順笑說自己是“大老粗”,合唱讓他們在緊張訓練之餘,陶冶了情操,放鬆了身心。
“平時拿水槍,放下水槍拿話筒,是一種全新的挑戰。”爲了準備《時代號子》,徐俊和戰友學了一個多月,一週集訓1-2次,“剛開始難度蠻高,許多同志不識譜,老師一遍遍教,一個個音節摳,讓懂的人去帶動不懂的人。”徐俊說,團裏參與一線火線救援的人佔95%,排練過程中,時常遇到出火警的情況,“同志們克服了很多困難才能集中排練,很珍惜。”
上海勞模合唱團由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組成,代表着上海各行各業的模範羣體。
團員施淨嵐是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三級高級檢察官,“平時工作比較單一、枯燥,合唱豐富了我的業餘生活,也能展現檢察官的另外一種形象。”只要有合唱活動,施淨嵐都樂意參加,在她看來,唱歌對淨化人的心靈大有作用,“社會治安穩定,娛樂生活豐富,犯罪率也會隨之下降,這是成正比的。”
團員王軍是寶武集團技能專家,每次與各行各業勞模一起合唱,都能感受到一種特別的熱情與活力,一種集體歸屬感,“我們通過合唱傳遞的,不僅是昂揚不息的時代脈搏,更是上海代代傳承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
“上海現在大約有萬支合唱團,相較於10年前的3000多支,翻了三倍。”吳鵬宏說。帶領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壓陣頭尾的指揮家林友聲同樣觀察到,上海的合唱隊伍在壯大、合唱水平在提高,合唱力量異常蓬勃,“以前多是歌詠,大齊唱多,表達方式相對單一、相對簡單,比較容易掌握,現在形式更多樣了,作品更復雜了,藝術層次更高階了。”
隨着“海上之聲 人民之城”落下最後一個音符,爲期兩週的“上海之春”也畫下了句號。
以“圓夢新徵程”爲主題,今年的“上海之春”吸引了數萬中外觀衆走進各大藝術場館,共享上海文化建設的發展成果。音樂節充分發揮平臺作用, 通過“閃耀新星”“藝青春”等品牌項目,讓更多原創新作和大批新生力量嶄露頭角,新人新作展示項目佔比超過40%。音樂節也搭建了全國優秀節目的發佈和展示平臺,外省市樂團專場演出數量佔到節目的30%,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藝術家、藝術團體以及海外藝術家在“上海碼頭”各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