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德奧和中國藝術歌曲,女高音高凌媛用歌聲頌愛

從德奧藝術歌曲到中國藝術歌曲,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高凌媛用一把絲絨一般的好嗓,傾倒了很多人。4月2日,華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師高凌媛以“永恆的愛”爲名,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獨唱音樂會。這也是“上海之春”的參演項目。

音樂會分爲德奧藝術歌曲和中國藝術歌曲兩部分,爲拉近與觀衆的距離,特邀音樂學者王勇進行深入淺出的導賞。

上半場由德奧三位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勞斯的9首風格迥異的作品組成。

舒伯特是第一位以藝術歌曲創作而著稱於世的作曲家,有“藝術歌曲之王”美譽,不僅因爲他在生命的短短31年中創作出600多首作品,更因爲他賦予了鋼琴伴奏以音樂形象和詩意的內涵,使藝術歌曲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爲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現場,除了耳熟能詳的《鱒魚》,高凌媛還帶來了舒伯特的《致西爾維亞》《只有懂得思念的人》,前者表現了對西爾維亞美麗善良的由衷讚美,後者生動刻畫了迷娘天真單純的少女形象,以及對威廉·麥斯特深埋心底的愛與愛而不得的哀怨。

有意思的是,理查·施特勞斯的創作生涯自藝術歌曲始,也以藝術歌曲終。6歲時,他就爲伯母寫下了《聖誕之歌》,逝世前一年,完成了《最後四首歌曲》。施特勞斯一生寫了大約200首藝術歌曲,眷戀歌曲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妻子、女高音歌唱家保麗妮·德·阿納,因此,其作品中以愛情爲主題的創作居多。

音樂會上,高凌媛連唱《萬靈節》《明天》《塞西莉》,皆爲愛情主題。施特勞斯創作了四首藝術歌曲作爲新婚禮物送給妻子,《塞西莉》是第二首,《明天》是第四首,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暢想與對妻子深深的愛意。

下半場的曲目來自四位中國作曲家,即黃自、趙季平、高爲傑、嶽冰的11首中國藝術歌曲,包括《玫瑰三願》《幽蘭操》《元曲小唱》等,飽含着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充滿着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

音樂會尾聲迎來兩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悲歌》《天淨沙·秋思》的世界首演,曲作者嶽冰來自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理論系,對中國傳統音樂、中國音樂史有着深入的研究。

兩首作品的歌詞分別選自樂府詩集和元曲小令,創作上既保留了中國古詩歌的意蘊,又加入了現代審美。

《悲歌》是一首古老的詩歌,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訴說自己無家可歸而又極度思戀故鄉的悲切心情。

第一句“悲歌可以當泣”,讓人聯想到哭泣的聲響,作曲家用一種接近語調的旋律寫作,在“泣”字上模仿哭泣的語調;鋼琴聲部則通過音響模仿出一步三回頭的不捨;頻繁地變換拍子,表現出悲憤和絕望地哭訴;尾部“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更是表達了主人公痛苦而無奈的心理。

天淨沙,曲牌名,是元曲中的小令體裁,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該體裁中最爲著名的一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几句詩,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戀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中國許多古詩詞都具有可唱性,吟誦調就是古代文人吟誦古詩詞所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歌曲體裁。《天淨沙·秋思》的音調便是在語言基礎上的一種擴展,並且有南方方言獨有的韻味,表達了現代人對古詩詞意境的暢想。

音樂會在“上海之春”的“華東師範大學展示月”最後一天上演。以音樂會爲起點,高凌媛表示,將聯合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歷史學系、哲學系、心理系、中文系等院系組建團隊,共同打造“詩音樂畫”美育課程,將音、詩、畫結合,並附加人文、歷史、哲學、心理學知識導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