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發布——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怎樣入腦入心

國產電影《棒!少年》在海外受到歡迎。

出品方供圖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持續增強、文化傳播理念的創新發展,許多優秀中國電影走出國門,不僅在以票房爲代表的即時影響力方面有突出表現,同時在以精神文化價值爲代表的長效影響力方面也發揮着持續而深遠的作用。

近期,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持並實施的《中國電影國際傳播長效影響力研究——2022 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佈。調研團隊利用世界影視行業普遍認可、基於數百萬用戶觀看、搜索和互動行爲組成複合型指標的IMDbPro平臺的數據,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細緻的挖掘、分析,將海外觀衆在近10年裏關注、記憶的中國電影“打撈”上岸,發佈了國際傳播長效影響力排名前50的中國電影片單。其中既有主旋律電影,也有藝術電影,還有商業大片;既有經典之作,也有國內觀衆不太熟悉的作品,爲當今中國電影高質量海外傳播帶來啓示。

聚焦全人類共同價值

《報告》顯示,長效影響力排名前50的榜單中,不少影片聚焦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等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的差異。例如影片《棒!少年》在IMDbPro平臺上的數據非常亮眼。爲什麼這部2020年誕生的體育紀錄片沒有大投入、大明星,卻能獲得海外觀衆認可?事實上,很多中國觀衆並不知道中國也有這樣的少年棒球隊,不少人甚至覺得棒球運動是小衆的,對其知之甚少。但這項運動在美國卻十分普及,這部影片得到擁有百年曆史的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宣推助力,讓它走進了很多海外觀衆的視野。影片講述少年們因棒球而重拾愛與尊嚴的故事,在師生關係表達、努力改變個人命運等方面,與《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等世界電影名作異曲同工,但其講述的又是中國人自己的棒球故事——既是體育的故事,也是扶貧先扶志的故事。影片中的孩子們雖然最終比賽失利,卻贏得全球觀衆的真誠喝彩。

長效影響力顯著的中國電影着重以劇情變化或者角色性格發展來推進故事。如中國功夫片、武俠片聞名世界,《臥虎藏龍》《英雄》《葉問》等擁有長效影響力的此類型影片比較順利地打入海外市場,但持久打動人心、成爲記憶錨點的並非“拳頭”,而是快意恩仇、重義輕利的俠義精神。《報告》認爲,從內容製作方面看,中國電影應在武俠片、功夫片等類型之外,積極創作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影片,努力提升敘事水準,使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路徑由較爲依賴動作等外在形式,轉變爲更看重共情共鳴等內在形式。

積極回應海外關切

《報告》顯示,國際傳播長效影響力排名前50的中國電影中,影視改編作品共計23部,佔比高達46%,其中話劇改編作品2部,文學改編作品21部。這些電影的海外傳播不僅得益於原作的過硬品質與改編的精妙,小說的海外傳播佳績也會反哺電影作品。例如電影《我叫劉躍進》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說,在海外,這篇小說的譯本數量與評論數量在劉震雲作品中名列前茅,不少國外讀者認爲其敘事方式很容易接受。在IMDbPro平臺上,2008年面世的電影《我叫劉躍進》,從2012年5月至今熱度值表現較好,這意味着近10年來一直有海外觀衆關注這部影片。近年來,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勢頭正勁,“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對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對業已“走出去”的文學等內容進行培育、衍生、開發,是中國電影海外傳播不容忽視的重要途徑。

這種“借力打力”不止表現在文藝門類之間的雙向賦能,同樣也有電影類型元素選擇上的考量。《報告》顯示,在國內類型電影創作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的傳記片應該成爲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重要抓手。在國際傳播長效影響力前50名的中國電影中,《葉問》《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包含傳記因素的影片所反映的人物都是海外關注的對象。向世界弘揚中國詠春拳的葉問,作爲李小龍的師父,是世界認知中國武術的代表性人物,影片《葉問》有力地激發了海外對中國武術的遐想。近10年來,不斷有海外觀衆於IMDbPro平臺對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相關素材進行搜索、瀏覽和互動。事實上,幾十年來,海外不斷有質疑雷鋒這一人物是否真實存在的聲音,而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恰恰不是以英模本身爲主角做全景展現,而是以雷鋒的戰友喬安山“無心之過又錯比天大”的事件,引出喬安山對“別人不信,我不能不信!別人不學,我不能不學”信念的堅守,增進了海外對雷鋒其人其事的瞭解。還有聚焦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後的《橫空出世》、表現解放戰爭的《大決戰3:平津戰役》等,都對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了影視化表現,受到海外觀衆的持續關注。

《報告》認爲,文藝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瞭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電影作爲廣受各國人民喜愛的文藝形式,常被譽爲國家名片、“鐵盒子裏的大使”。中國電影應當用文藝的形式對海外關注的人、事、物積極回應,這也是考驗中國電影人能力、智慧與水平的關鍵所在。

情緒表達凝練剋制

調研發現,一些以“甜”“虐”“燃”“爽”等情緒標籤標榜的影片,儘管在國內市場取得了較好表現,但國際傳播長效影響力表現並不理想,甚至出現了上映後口碑與熱度的斷崖式下跌。而入選國際傳播長效影響力前50名的中國電影,在情緒的表達方面大都凝練剋制:《地久天長》沉穩舒緩地呈現兩個家庭揹負的重擔與忍讓之心;《臥虎藏龍》中李慕白的愛也是隱忍剋制的,影片構築的江湖中,更重要的不是刀光劍影,而是深藏於心的人情世故。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認爲,這些作品“包含着內容的充實與豐富,也包含着形式的鮮明與通達,二者通過整合形成內在的關聯,從而以真實的生命表現引發接受者的感動”。

濫用煽情、過度娛樂等必然會傷害角色性格的豐富度、細節的真實感以及敘事邏輯的合理性,在無形中形成對“真情”的稀釋。感情的引發不僅與感覺相關,也取決於不同思想和價值判斷的方式。環顧世界電影,《一次別離》《小鞋子》等影片無不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獲得“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各國電影的做法、經驗,也爲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帶來啓示。

在衡量影視作品影響力的外部指標中,即時影響力反映的是該作品入耳、入眼的過程,長效影響力反映的則是入腦、入心的過程。中國電影不僅要“走出去”,還要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與海外觀衆達到長久的心靈契合,帶來深邃的思想啓發,助力中國電影更好地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