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雄奎烈士的家人與烈士照片合影。
出品方供圖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週年。清明節前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推出關於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系列紀錄片《英雄回家》,以10集的篇幅講述了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歷程及爲烈士尋親背後的感人故事。
從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起,中國已連續9年迎回913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和9204件烈士遺物,在全社會引發高度關注和強烈反響。爲了讓烈士從回國到回家,從無名變有名,相關部門一直在努力推進爲烈士尋親的工作。截至目前,已爲10位烈士確定身份、找到親人。
以此爲主題,《英雄回家》使烈士們的生平故事、戰鬥經歷以及有關部門爲烈士尋親的歷程,經由各種檔案資料、親人回憶得到還原。通過《英雄回家》,我們知道了冉緒碧烈士從小熱愛學習,是位具有書生氣質的志願軍戰士;我們知道了陳曾吉烈士和家中弟兄、叔伯共7人一起奔赴朝鮮戰場,戰爭結束後只有一人活着回來;我們知道了侯永信烈士是瞞着父母偷偷報名參軍的,家人雖萬分不捨,卻支持他的決定……一個個滾燙的、青春的生命,一段段看似平凡的人生經歷,縱使時隔70餘年,依然足以照亮我們這些後來者。這光與熱的傳遞,正是《英雄回家》的價值所在。
如今,瞭解當年抗美援朝烈士們犧牲時具體情況的人已經很難找到;戰士們赴朝參戰時普遍比較年輕,絕大多數沒有留下直系後代。如何將烈士的故事和親人的思念傳遞給觀衆,就成了創作團隊需要解決的重點課題。
主創人員深入探訪烈士故鄉,回訪烈士部隊,尋訪烈士紀念場所,走訪烈士親屬、知情者、軍史專家和尋親工作人員,綜合利用真實紀錄、情景再現、歷史資料、聲音演繹等表現手段展開敘事,讓烈士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將故事敘述得更加打動人心。除此之外,節目還精心挖掘各種寓意深長的寄託物和象徵物,使其承擔起表達情感、傳遞信念的功能,也造就了《英雄回家》中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催淚瞬間。
一碗河蚌湯,是方洪有烈士與家人之間的親情紐帶;一盞荔枝酒,象徵着吳雄奎烈士和弟弟之間的兄弟情深;羣山深處的一面紅旗,象徵着愛國情懷的代代賡續;一盞盞在寒夜裏搖曳的燈火,寄託着家人們對英雄回家的熱切期盼……主創人員以豐富的意象構建起震撼人心的鏡頭和場景,完成了片中人物與觀衆之間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
通過《英雄回家》,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部門和個人在爲“英雄回家”不遺餘力地工作着。我們也看到全社會對烈士的敬仰——尋親志願者四處奔波,翻閱大量檔案資料,只爲弄清一個地址;航班機組通過機上廣播向乘機的烈士家屬致敬;烈士陵園工作人員認真清點烈士遺物、整理烈士信息;烈士所在地的學校組織孩子們學習烈士事蹟,致敬革命先烈;烈士所在部隊的官兵們更沒有忘記前輩,一直把他們當作榜樣紀念、學習。
長眠異國他鄉的無名遺骨,時隔70餘年後回到祖國,並確定身份、找到親人,這一奇蹟的背後,是祖國對英雄的重視,是全社會對英雄的尊崇。
(作者系紀錄片《英雄回家》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