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式驚恐”!臺劇《模仿犯》靠犯罪題材“出圈”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 呂克】繼《我們與惡的距離》《華燈初上》之後,《模仿犯》又成爲臺劇新爆款。這部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推理小說的劇集,背景被移植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臺灣,其中各種殘忍的殺人手段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令人反思,尤其是犯罪懸疑題材的臺劇近期不斷,關於“善與惡的爭辯”成爲熱門話題。

《模仿犯》火了

由吳慷仁、柯佳嬿和林心如等人主演的《模仿犯》,講述臺灣上世紀90年代一起“斷掌案”衍生出一系列連續殺人案件,在媒體操弄與檢警辦案之間,檢察官郭曉其(吳慷仁飾)試圖找到真相。劇中,兇手犯案手法十分殘忍,還利用人性、親情弱點來嘲弄被害者家屬,加上些許靈異元素,讓島內網友直呼“驚嚇程度破錶”。此外,劇中扎心臺詞——“我曾經以爲只要消滅世界上的邪惡,就可以逃避心裏的黑暗,但最後我卻在整個過程中迷失自己”,也引發議論。

《模仿犯》3月31日上線流媒體平臺後迅速走紅,上週在網飛平臺全球非英語劇集排行榜上排名第二,成爲首部進入該平臺全球劇集排名前十的臺灣劇集,這個成績超過2021年的熱播臺劇《華燈初上》。此外,該劇還登上中國香港、新加坡周榜冠軍,更難得地打進希臘、羅馬尼亞、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巴林等歐洲、中東市場。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模仿犯》製作費很高,每集超過1000萬元新臺幣(約合225萬元人民幣)。臺灣聯合新聞網稱,該劇將時空背景放到上世紀90年代,與臺灣當時各種離奇兇殺案、女性安全遭受威脅等現實中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就劇本和製作完整度而言,《模仿犯》可媲美優質韓劇,甚至被稱爲臺版《祕密森林》(2017年熱播的犯罪題材韓劇);在道具細節、人物背景故事、劇本結構和主軸線翻轉等方面,也符合推理格式。該文甚至認爲,《模仿犯》是“臺劇復興2.0”的加速器。

劇情“老毛病”犯了

不過,臺灣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14日撰文稱,《模仿犯》其實並不如表面上或部分評論者所說的那麼出色,犯了臺劇“老毛病”:對白不自然,欠缺敘事邏輯連貫性。此外,宮部美幸原著小說中角色與社會問題的聯結很自然,但該劇設計的個人角色只是爲了服務主要故事構成,社會問題涉及不深。魏玓同時提到《模仿犯》中幾位主演的表演,認爲無論是“中生代”代表吳慷仁、林心如,還是資深的陳博正、庹宗華,他們的演出要麼落入窠臼,要麼被浪費,“從這部作品中看到的臺劇未來,顯然是一個比收視成績更值得注意的課題”。新加坡《新明日報》也指出,該劇並非完美,像林心如飾演的女主播演技就受到質疑,最後一集也被一些觀衆吐槽“爛尾”。

在豆瓣網上,《模仿犯》獲得7.4分的評分,不如同樣由吳慷仁或林心如出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9.4分)和《華燈初上》(8.1分),以及2020年的犯罪劇集《誰是被害者》(8分)。

流媒體改變觀影習慣

過去40年,臺劇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2001年《流星花園》的爆火讓人一度以爲臺灣只出產偶像劇。近幾年,以《我們與惡的距離》爲開端,一些犯罪懸疑題材臺劇受到關注,與網飛、愛奇藝、迪士尼等視頻平臺的合作是它們“出圈”的一大原因。

2020年,《誰是被害者》以獨特的“臺式驚恐風格”一舉打開知名度。有別於刑偵劇慣常找犯人的敘事邏輯,《誰是被害者》融入臺灣社會曾發生的重大案件,帶着觀衆推敲層層謎團,尋找被害者真實身份。2021年,愛奇藝出品的《逆局》由周渝民、張榕容以及新加坡藝人李銘順等主演,該劇改編自大陸作家千羽之城的小說《追兇者》,講述虛構的沿海城市東林市發生連續殺人命案的故事;2021年年底上線的《華燈初上》連出三季,甚至在島內社會掀起全民追兇熱潮。今年,除了網飛上線的《模仿犯》外,迪士尼流媒體平臺於1月上線《臺灣犯罪故事》,全劇的四個故事皆改編自臺灣真實案件,如滅門血案、姦殺案、詐保案與冤獄案等。

有臺媒評論稱,流媒體平臺的興起帶來觀影習慣的改變,也使臺劇確實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面貌。在作品類型上,此類犯罪懸疑題材不斷有新作品上架,也顯見有其觀影需求。可以說,戲劇影視內容不會只有一種表達,臺灣也正在通過懸疑等題材嘗試不同的表述方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