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張妮】夜幕降臨,數十盞孔明燈緩緩升起,飛過72米高的孔子像,將孔子誕生地尼山裝點得美輪美奐,同時拉開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戲劇節”的帷幕。8月13日至27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尼好,戲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走進濟寧”在山東濟寧曲阜尼山聖境舉辦。“讓青年藝術人才走進孔孟之鄉,是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具體實踐,也是當代戲劇與傳統文化的一次雙向奔赴。”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期望通過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表達我們對聖賢智慧的敬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交融,讓儒學傳承與戲劇藝術互創作。”
田沁鑫:人性化的孔子形象,更能引起當代人的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10年前到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視察時,發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以及‘兩創’的重大方針。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了‘兩創’和‘兩個結合’。最重要的第二個結合,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根本遵循。”田沁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次來到孔子故鄉,就是希望通過話劇來表現先人帶給今人的哲思。話劇表演形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中國話劇民族化走過一百多年曆程,這個西方舶來品已經完美地融入中國觀衆的審美中。“作爲文藝國家隊,中國國家話劇院擔負着守正創新的文化責任。我們希望吸引更多有志於戲劇創作的青年人,運用戲劇藝術自覺講述中國故事,使中華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思想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我們希望青年藝術家從不同視角看孔子,去探究其內心和思想,還原一個人性化的孔子形象。”田沁鑫說,“這樣的孔子更能獲得當代人的理解和共鳴。所以就有了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的主題:新經典、新田野、新城市。”
據瞭解,“新經典”中有多部孔子題材的話劇。比如《夜行記》講述了身份迥異的四人不約而同走上營救孔子之路。“這幾部作品從當代青年人的視角去探尋孔子的成長足跡、思想發展軌跡,青年藝術家們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在形式上、視角上創新,對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觀點進行了積極的探討與有力傳播。”田沁鑫說。
青年導演:信念之於人,如同夜幕中的光
話劇《夜行記》取材於孔子周遊列國期間的最大危機“陳蔡之厄”史實,通過融入新媒體技術、肢體表演等現代劇場語彙,勾勒出一場驚心動魄的營救行動。“當代、酷炫、真誠”,該劇導演李瑜用這三個關鍵詞概括這部作品。“劇中人物遵循孔子四教‘文行忠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李瑜說,“信念之於人,就如同夜幕中的光,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信念,像劇中人一樣,遵循自己心中的光,一直前行。”
此次活動期間,11位獲得扶持的青年戲劇導演偕10部全新原創劇目與觀衆見面。《麪包會有的》導演劉越洋、張叢表示,“戲劇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方式和視角去看生活,看世界。中國式原創就是要講好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並容易理解的中國化的故事。”《唧唧復唧唧》導演祖紀妍認爲,流量本身其實是對人性的異化,但流量找的是共性,而創作找的是特性。“文化自信來源於,一是相信自己文化的獨特性;二是相信自己的作品能找到普世性。”
在田沁鑫看來,中國的戲劇從來不缺經典文學文本的改編,缺乏的是原創戲劇。“青年創作者對現實題材的原創能力尤爲重要,這也是我們急缺的。藝術家創作不僅要有情懷,還必須得有技術儲備、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認知。第二季我們主要是訓練青年導演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便是孔子這樣的歷史題材,也會嘗試從現實中、認知上找到切入點。”
孫紅雷:回到生活,角色纔能有靈魂
中國話劇急需好看的作品。爲了讓青年藝術家更快、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的提升方法,活動期間舉辦了“大師講堂”,邀請到孫紅雷、韓童生等多位國內著名演員、導演、編劇及專業院校的管理者,通過演講、問答等多種形式對青年藝術家進行經驗傳授和技巧分享。
孫紅雷分享的主題是表演與體驗生活。“我們的戲劇現在還比較弱,我們這些在舞臺上有一點成績的人應該來燒一把火,讓戲劇之火更旺盛。戲劇發展了,影視會發展得更好,也會有人回填到戲劇領域,我們國家的文藝發展也會越來越好”。孫紅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近年來強調講好中國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好看,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事和人物沒有靈魂。“有靈魂的人物,可以帶入觀衆,和角色一起共情。如果觀衆看了無感就是沒有靈魂,背後的原因是角色脫離生活。所以這堂課我主要講體驗生活,真的勸慰所有同行要回到生活裏學習生活,否則你怎麼高於生活?”
此次活動的開幕式上,京劇世家裘派傳人裘繼戎表演的京舞劇《吾·空》將京劇、舞蹈與舞臺聲、光、電、大屏幕等最新科技融合,令孫紅雷感到驚豔。“這一表演讓我看到了傳統戲曲新的發展方向和樣態。希望所有搞戲曲的同行都能沉下來好好研究,把我們傳統的戲曲發揚光大,讓它變得更好看,讓中國的年輕人和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孫紅雷認爲,前些年西方有一些比較先進的文化理念,我們描紅的過程已經完成,開始文化覺醒,體驗自己的文化。“中西結合對弘揚中國本土文化特別有好處。國潮文化原來只是萌芽,現在已經長成有模有樣的參天大樹,勢不可擋。”
“從中國儒學文化發祥地歸來,青年藝術家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孔孟之道、儒家精神就像水,可能平時並不是很在意,但如果把水源切斷,生命將從此乾涸。”田沁鑫稱,在新的時代,中國藝術家要以創新的方式去創作,堅定文化自信,影響世界。“這個底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帶來的,同時以現代的世界語彙呈現,這是文藝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建設方面的必由之路。”青年導演祖紀妍說:“有一天我會讓外國人願意用字幕來看我的作品,這就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