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交響中聆聽“以人爲本”

5月7日晚,青年指揮家金鬱礦攜手北京交響樂團演繹的科技交響樂組曲《交響編碼》在上音歌劇院上演。這部作品雖以“生命科學”“納米技術”“航空航天科技”“人工智能”“量子力學”等深奧的前沿科學理論爲創作源泉,但鄭陽這位科班出身的青年作曲家給出的音聲回答卻十分出人意料。在整部作品中,各種高科技的聲效探索並未以光怪陸離或晦澀難懂的先鋒方式佔據主導。相反,它們多作爲對通俗易懂音樂語彙的渲染以及對清晰簡明結構佈局的潤飾而存在。

作曲家在這段“交響編碼”裏至少載入了三段重要信息。其一是表明了科技對於人類和自然而言,始終是一種讓兩者保持平衡協和的附屬與反哺工具。這在第一樂章《萬物生長》中就有明確指向。比如於起始處,作曲家運用了包含鳥啼、流水、風鳴等自然之聲的預置音效,與隨後出現的,由鋼琴、長笛、鈴鍾等樂器仿奏出的人文之“自然”形成了對比呼應,恰當地說明了“人”在不同歷史文明階段試圖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追求是同一的,而實踐路徑則應爲科技不同而改變。

其二是表明了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對於人類而言,它作爲科技產物必須始終遵循以人類爲核心主導的作業邏輯與產出體系。一個例證是由花腔女高音參演的第三樂章《太空探祕》。此處,人聲與數字電子技術的無縫結合,尤其是電子技術對人聲樂句尾音餘韻的震盪處理以及對其他部分樂句立體感、空間感的塑造讓人記憶猶新。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屬該樂章爲演唱家留有大量具有民歌特質的炫技段落,彰顯了作曲家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認可。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人工智能作曲的第四樂章《時空隧道》。據作曲家現場介紹,至少在交響曲這種大型音樂體裁領域,目前AI作曲在完成片段後仍然需要人工的多重控制過程。儘管AI對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音樂風格的模仿已經十分“類人”,但總有種難以言說的怪異,需要人類來不斷“手工打磨”。

其三是表明了科技的作用不只是在物質上促動人類生存的進步,通過與藝術的結合更讓我們得以重省人之於自然的定位。在第二樂章《微觀世界》與第五樂章《量子節拍》中,宏大磅礴的樂隊交響所給我們顯示的是一場在顯微鏡下硝煙瀰漫的“星球大戰”。多維立體合成混響音效通過不同方位的擴音器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掠過耳邊,與從後至前不斷湧來的交響樂隊音效共同對聽衆的感官形成“飽和打擊”。在聽覺完滿豐腴以致靈魂出殼的一瞬,越發感慨人類雖能“九天攬月、五洋捉鱉”,但在浩瀚的自然與宇宙面前仍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般微茫。

如若未來,科技、人類與自然三者真如上述三段編碼所期盼的那樣遞進發展,那麼當AI時代全面到來時也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作者許首秋爲上海音樂學院講師,青年樂評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