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少年別回頭……”在今年五四青年節,新歌《少年同遊》上線,在社交、音樂平臺上引來不少關注。這是一首年輕人爲年輕人創作的歌,作詞人、編曲人均爲95後,演唱者則是名00後,傳少年意氣,揚青春豪情,他們把對青春的理解都揉進音樂裏,讓不少年輕人產生共鳴。
音樂,是青年文化中無比活躍的符號,對年輕人有着強有力的“磁吸力”。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堪稱“音樂節井噴季”,數據顯示,其間全國5000人以上大型營業性演出上百場,觀衆人數突破200萬人次,形成“3小時演出撬動72小時消費”的聯動效應。有人爲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有人在音樂節上盡情釋放,那些躍動的音符點燃了一個個青春“小宇宙”。
爲何音樂有如此“魔力”?無論是一羣人在演出現場的狂歡,還是一個人戴着耳機默默按下播放鍵,音樂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陪伴,也是與另一個世界的“接口”,有時一段旋律、一句歌詞、不經意的哼唱都能把遙遠的、陌生的人瞬間連接,織起一張張情感傳導的網,讓情緒有了出口,讓情感實現跨時空共振。此時的音樂彷彿已突破旋律載體,演變爲身份認同的加密通信。
也正因如此,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相關單位共同推出“潮音共創·國潮新聲”青年國潮品牌音樂系列項目,希望用音樂搭建起國潮文化與青年的橋樑,激發新時代新青年蓬勃的內生力量。《少年同遊》便是該系列項目的第一首歌曲。
音樂自帶撫慰人心或鼓舞人心的力量。《少年同遊》作詞人許伯平想通過音樂把這種力量傳遞給更多人。拿到旋律後,這名95後作詞時幾乎一氣呵成。
何爲少年?何爲青春?他的腦海中浮現出自己經歷的一幕幕——大學畢業後,他在河北老家開了一家清吧,賠了;像很多年輕人一樣備考公務員、部隊文職崗位,沒考上;來北京找工作,投了無數簡歷,沒人回……10月的一個晚上,他躺在牀上,聽了一首隔壁老樊的歌曲《我曾》,眼淚不自覺地流到枕頭上,此時的他覺得“自己20多歲了,連個工作都沒有,特別迷茫沮喪,不知道怎麼辦”。
然而如今回憶起那段迷茫、煎熬的時光,許伯平已“雲淡風輕”。他終於等來一個剛起步的音樂公司的聘用,成爲該公司的第二名員工。公司雖小,但他不在乎,因爲他找到了方向,從事的是自己熱愛的音樂工作,接下來就是“拼命工作”。現在,他又跳出來和同伴合作做一個音樂廠牌,聽歌、創作、策劃,過得充實且忙碌,用他的話說,迎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時刻”。
許伯平把這些都寫進了歌裏,寫初出茅廬的迷茫和灑脫,寫“多少次邁不過的山丘”,寫那些拼命努力的“黑夜到白晝”。他最想向年輕人分享的是,“你不知道前方會面對什麼時,那就朝着自己熱愛的方向走,一定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於是,便有了歌詞中的那句“向前走,少年別回頭,前方有同你一樣清澈的眼眸”,有了歌名“少年同遊”。
“每個人都會經歷所謂‘少年’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每個人的經歷或許完全不同,但相同的是,內心都比較單純,對未來充滿期待,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敢去拼搏。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每個平凡的某某,都是在不同時空的人生路上‘少年同遊’。”歌曲《少年同遊》的編曲、製作人楊宇豪說。
音樂的力量從哪裏來?真誠,總是“必殺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經歷,但總有類似的情感,有那些或迷茫或煎熬或昂揚或灑脫的時刻,或許正因爲創作人員的真誠,才讓音樂更具能量和感染力。
就像楊宇豪所說,音樂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僅僅是娛樂消遣,更重要的是,“在音樂作品中能找到共鳴,音樂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有些音樂作品真的可以鼓舞人心”。他也希望,通過音樂鼓舞更多年輕人保持赤誠之心,堅持去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腳踏實地、努力奮鬥。因爲——
“當青春的列車,
開到了你夢寐以求的某個時刻,
當你回頭看,每個腳印都是值得……”
(中國青年報2025年05月1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