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茲別克斯坦感受中國民間說唱影響力

“每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都體現在其口頭文化傳統中,這是理解民族身份認同、保護和發展民族價值觀的寶貴源泉。”在烏茲別克斯坦第四屆國際民間口頭說唱(巴赫希)藝術節開幕前,烏文化部長納扎爾別科夫在簡報中這樣介紹道。在爲期3天的藝術節活動中,《環球時報》記者與來自多國的藝術家、學者專家進行對話。在交談中,記者發現,雖然今年的參賽選手中沒有來自中國的樂團,但中國傳統音樂對其他國家的表演者來說早已不陌生。

巴赫希追求和平與友好

烏茲別克斯坦國際巴赫希藝術節今年來到了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東西交匯地、烏國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希瓦古城。藝術節舉辦期間,在希瓦古城漫步,時常可以看到各國表演者在街道兩旁或夯土牆上帶來民族歌舞表演,引得與會者們和路人駐足觀賞,或加入表演者隊伍一同舞動。

巴赫希是烏茲別克斯坦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藉助傳統樂器以說唱的形式講述歷史和文化故事,是該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土庫曼斯坦馬赫圖姆庫裏·卡爾雷耶夫藝術學院高級教師希琳娜·阿拉巴耶娃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土庫曼斯坦,巴赫希首先強調的是和平友好的關係,以及通過音樂傳達愛意。其次,巴赫希講求純潔的心靈和相互尊重。同時,喜慶氛圍也是必不可少的,巴赫希也重視幽默風趣以及懂得欣賞美的心靈。”

土庫曼斯坦學者哼唱起維吾爾族民歌

雖然今年的活動沒有中國選手參賽,但在同《環球時報》記者的交流中,幾乎每個國家的表演者、專家學者都表示瞭解或聽說過中國的民間說唱藝術。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之中很多都提到了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瑪納斯藝術。瑪納斯是中國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方傳統民間文學,柯爾克孜族人民以口頭形式傳唱《瑪納斯》,將柯爾克孜族的古代生活融入口頭敘事中。俄羅斯薩哈共和國“歐隆克之家”文化中心員工葉夫多基婭·伊萬諾娃對記者表示:“歐隆克、巴赫希、瑪納斯等民族說唱藝術都記載了世界上不同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詩。它們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又有着相似的核心觀念。”

不少參與藝術節的表演者向記者表達了對中國其他歌舞藝術形式和傳統樂器的喜愛。土庫曼斯坦的希琳娜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聽說過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我曾經看過維吾爾族姑娘們成羣結隊地表演舞蹈,非常優美。我覺得你們的音樂曲調也非常有趣,就像這樣……”說到這裏,希琳娜對記者哼唱了起來,並繼續說道:“我特別喜歡你們這種細膩的聲音表達。”

此次藝術節大賽評委團成員埃爾穆拉·扎納伯根是哈薩克斯坦榮譽工作者、史詩故事表演藝術家。埃爾穆拉對記者說:“中國是與哈薩克斯坦鄰近的親密國家,我自己經常聽中國的音樂。我很喜歡聽古琴,它的曲調非常悅耳,能夠激發靈感、啓迪心靈。我還曾讀過關於孔子的故事,書中有一段講述孔子學習古琴的故事,我也嘗試將他這段經歷所帶來的啓示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吉爾吉斯斯坦史詩傳統與中華文明存在深刻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有幾位活動參與者在聽說記者來自中國後,都熱情友好地向記者講述自己曾經到中國進行文化交流的經歷。吉爾吉斯斯坦參賽選手伊曼別克·熱恩別科夫告訴記者,4月初,他們應邀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臘雅典舉辦的國際史詩學大會。伊曼別克表示:“作爲世界人文思想的結晶,孔子學說和禮學思想直至今日仍在啓迪人類智慧,其精髓已深深融入吉爾吉斯民族的精神遺產。吉爾吉斯斯坦的史詩傳統與中華文明存在深刻共鳴,我們非常關注中國學者對瑪納斯史詩的譯介工作和研究成果。”

“據瞭解,吉爾吉斯斯坦即將向中方正式移交一批珍貴手稿文獻。希望中亞腹地及其周邊區域,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當代文明對話持續締造豐碩成果。”伊曼別克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