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蘿蔔頭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個不到9歲、頭大身子小的孩子,一生沒見過外面的世界,卻從小將革命理想根植心中。如何用雜技展現這位小烈士短暫的一生?隨着萬勝劇場的大幕拉開,北京雜技團的雜技劇《春望——小蘿蔔頭》以雜技與戲劇的深度融合,以詩意化的講述塑造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蘿蔔頭。
這是一個烈士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孩子的故事。對於小蘿蔔頭這樣一個大家熟知的革命者形象,主創選擇了“童真”這樣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講述他的故事,爲小蘿蔔頭冰冷的監獄生活注入一股暖流,展現出他天真爛漫的孩童本色,也讓這部劇擁有了與衆多紅色題材舞臺劇不同的獨特氣質。
故事裏的小蘿蔔頭,時而求知若渴,在黃將軍的“託舉”下,學習如何自豪地寫下“中國”二字;時而無懼艱險,以“爬杆”攀登高處,爲獄友們觀察敵軍的一舉一動;時而輕如飛燕,在“蹬人”中拉近與獄友們之間的距離;時而勇敢堅毅,以“鑽圈”衝破重重阻力,將重要情報傳遞至共產黨員們的手中。
尤其是在第二幕中,編劇大膽地借用《紅巖》中瘋老頭華子良的故事,讓從未走出監獄的小蘿蔔頭來到了集市,雖然只是在嚴格看守下的短暫出門,但集市熱鬧的舞獅、中幡、飛叉等場面,讓他看得目不暇接、念念不忘。這樣的藝術化處理,也替小蘿蔔頭圓了一個夢。
更加詩意化的表達在第四幕中集中呈現。主創以夢境的形式,讓小蘿蔔頭從苦難的牢籠中“逃離”出來,迴歸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在夢中,他可以和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五彩的世界中,還能借助飄逸“綢吊”翱翔於藍天白雲;他可以漫步在螢火蟲漫天飛舞的森林裏,與手持熒光“空竹”的精靈們攜手擊退怪獸;他還夢見了富麗堂皇的餐廳裏,各式各樣的精美食物在“炊事員”手中旋轉登場;在夢的尾聲,一個綠意盎然的新中國,矗立於他的眼前……別具童趣的多媒體影像和化身舞美的雜技道具相結合,讓這場夢充滿了浪漫色彩。
雜技劇,顧名思義,既要突出雜技藝術的本體特色,又要講好故事。如何讓“技”與“劇”水乳交融、相輔相成,是雜技劇創作的難點和關鍵。在這部劇中,驚心動魄的“爬杆”,可以是樹、可以是山、可以是眺望的高塔,成爲劇中共產黨員傳遞情報的載體;緊張刺激的“皮條”,在高空中上演敵我的周旋對抗,將小蘿蔔頭母親身上的堅韌展現得一覽無餘;命懸一線的高空“走鋼絲”,直觀展現了共產黨員在獄中傳遞情報的驚險,讓觀衆跟着一起心跳加速。
全劇的86個角色是由30餘位演員扮演的,很多演員身兼數角,不僅要臺前展示各種雜技技巧、化身不同的人物形象,還要在來不及喘息的演出間隙中不斷換裝。而對這些專業雜技演員來說,在舞臺上真實地塑造人物、真切地表達情感,更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可以看到,現在的他們已經勇敢地打破了以往雜技節目的表演程式,自信地以戲劇演員的身份在舞臺上講述紅色故事、傳遞家國情懷,這種突破確實值得觀衆的掌聲。(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