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東電視臺出品的電視紀錄片《大泰山》秉承着歷史書寫和文化闡釋的創作理念,以泰山這一典型的地理意象爲內容主體進行敘事,從歷史起源到人文關懷,再到國際傳播,該片以其多元的視角對泰山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有效實現了民族精神的傳達和民族認同的建構。在此次創作實踐中,紀錄片作爲一種文化鏈接,架構起了不同時代、不同主體、不同空間之間的三重對話,並在此過程中完成了對傳統的繼承和對時代的觀照。
□殷昭玖 馮俊傑
歷史與當代的對話
“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思想與現代生態文明觀念貫穿於文本始終。紀錄片《大泰山》所呈現出來的影像,既有生生不息的松柏,又有新生降臨的雛鳥,更有各行各業的人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成了一幅“和合之美”的迷人畫卷。該片第一集《河山元脈》中呈現的赤鱗魚、野生花楸等物種的失落,便體現着創作者對當下生態問題的關注。在對自然生態予以觀照的同時,《大泰山》中同樣蘊含着對文化生態的關注,泰山的生成、發展乃至如今成爲一種文化銘文,是人類與自然之間交往所結出的果實,該片的創作不僅有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更蘊含着對當下生態現實的關注。
該片還呈現了傳統與當代文化形式的對話、碰撞。新時代的文化青年將泰山傳統文化基因、審美表達融入當代藝術創作之中,實現了一次次精彩絕倫的古今對話。李若瑀以他的泰山記憶爲基點,創作出融合了傳統旋律與現代說唱的歌曲《泰山》;泰山科技學院的學生以音樂劇的形式,將傳統泰山文化嵌入現代語境中進行表達;生於泰山腳下的設計師紀嘯林將金石疊山的雄渾概念,運用到深圳金融文化中心的設計之中。該片第三集《與國咸寧》中的配樂《望嶽》將杜甫豪邁壯闊的古詩進行了流行性改編,這種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豐富了該片的文化表達方式。一種“新新文化”就此產生,這是自然與人類、傳統與當下、經典與流行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碰撞出來的精神財富。
景觀與觀衆的對話
在電視紀錄片《大泰山》中,創作者不僅還原了壯美的山川風景,更以現實的筆觸,呈現了樸素的百態人生。堅持攝影的環衛工人、堅守崗位的氣象人員、勤勞樸實的挑山工、堅守本心的皮影藝人、與時俱進的泰山導遊等人物,他們所傳達出來的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優秀品質:積極探索、堅定忠實、慷慨友愛,而這同時也正是泰山這一精神符號的文化表達。
景觀是一種記憶的載體,當觀衆打開本片,一方面是出於好奇之心,另一方面則是出於一種重現記憶和渴望感受民族表達的慾望。泰山這一民族符號來自歷史記憶,而電視紀錄片《大泰山》則通過直接性的視覺表達,使泰山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具象化。《大泰山》採用平民化的敘事,使觀衆在觀看過程中更具有代入感,從而增加景觀與觀衆之間的親密感,以及觀看者對泰山文化的歸屬感,乃至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性,既激活了觀衆的審美意識,又激活了觀衆的社會意識。
《大泰山》使得根植在當下羣體情境中的個體,利用泰山這個地理、文化情景去記憶和再現過去。在片中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傳達以及生死之念的表述,觸及長期浸潤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觀衆的內心深處,人們對泰山的頂禮,亦源於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對泰山這一文化之根的追尋,更是呼喚着觀衆的家國情懷,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泰山成爲民族精神的化身,《大泰山》成爲謳歌歷史文化的民族鏡像。
本土與全球的對話
從泰山到全國,是爲單一地區與整個民族的對話,泰山成爲建構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場所。在第六集《國泰民安》中,東嶽廟、石敢當等泰山符號,成爲在外遊子的精神家園。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通過泰山這一民族符號的建構,“家”這一表徵不再是以房屋、地域爲代表的空間場所,而成爲了文化意義上的情感歸屬與自我安置。泰山作爲一種定力,紮根於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內心之中。
從中國到世界,是爲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的對話,泰山成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符號。該片以泰山這一宏觀的精神符號建構起文化場域,縮短了空間距離。美國的熊貓“泰山”、日本的泰山府君櫻花祭、韓國參與泰山封禪、外國搖滾樂隊的《泰山》歌曲等文化交融現象,都體現出在泰山文化超越邊界的輻射背景下,全球被結構爲一個整體,從而達到了“小天下”的目的。
本片在保持其審美銳度的同時,擁有着敏感的文化眼光和現實契合度。泰山的敦厚與博愛彌合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由此超越了自然形態,被賦予了建構民族認同、凝聚民族精神的特殊使命。泰山之上,萬物休慼與共,從和合共生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本片所傳達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是放眼全球的東方智慧。
(殷昭玖: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馮俊傑: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