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綜藝創新展現傳統文化包容性

剛剛收官的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憑藉新穎的賽制編排和視聽手段收穫年輕觀衆的好評。節目組近日在提到節目亮點時表示,該節目的成功之處在於突破戲曲領域的舒適圈,不爲流量和人氣,專心致志地把一個個專業舞臺盡最大能力呈現到最好。

《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匯聚了衆多流派與角色行當,既有水袖飛揚的搖曳身姿,也有眉目含情的欲言又止。傳統摺子戲帶人感受吳音流傳之美,當代新創劇目、新銳跨界融合作品則讓觀衆發現越劇的包容性、創造性。

作爲一檔戲曲類綜藝節目,如何兼具專業性與娛樂性?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表示,此前不少戲曲類節目之所以難以取得預期的成功,不是因爲製作者不瞭解戲曲,而是由於傳播的誤解——觀衆打開電視頻道的戲曲類節目時的期待,難道不是戲曲名家和傑出的戲曲表演嗎?在《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節目中,節目組用新穎的形式推廣傳統文化。“其中,賽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激烈的競爭與殘酷的淘汰面前,參與者不得不離開被長期過度保護的舒適圈。恰恰是在這一背景下,戲曲本身所具有的潛力和能量得到充分激發,觀衆因此就有可能真正欣賞到戲曲的精彩。”傅謹說。

節目播出後引發不少年輕觀衆熱議,這樣一檔戲曲節目火出圈了。一網友表示,與其他熱門的流行音樂節目相比,越劇特別季的選手們並沒有特別期待自己能通過這個節目大紅大紫,而是盡力爲自己的冷門行業做宣傳,有一種自在的坦然。她們已經在這個行業裏耕耘了多少年,也必然繼續在這裏堅守。對此,節目組表示,戲曲不是“扶貧對象”,而是讓觀衆心醉神迷的藝術表演。切實挖掘並充分展現戲曲本身的意義與價值,顯現戲曲的美感,綻放戲曲的魅力,這既符合傳播的規律,其實也符合戲曲藝術發展的規律。(記者 高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