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市場的穩健復甦是確定的,中國電影新力量的持續更新是確定的,相關方面對市場的政策支持也是確定的,這些共同構築了中國電影再出發時確定的信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判斷,信心是今年春節檔的最大收穫。
癸卯新春的全國電影市場正持續釋放勢能。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檔,約1.3億人次觀衆重返影院,檔期總票房超68億元,超越去年、達歷史第二好成績。《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兩部影片突破20億元大關,兩部超級大片連同《無名》《熊出沒·伴我“熊芯”》《深海》《交換人生》等,類型上涵蓋科幻、懸疑、喜劇、動畫等,以豐富的表達滿足了觀衆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六部新片的平均口碑也得到觀衆認同,無論在淘票票等購票平臺,還是豆瓣等社區,均拿到了歷年春節檔的最高分。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還提到了今年春節檔的特殊亮點。相比往年的票房重頭都集中於大年初一和初二、呈明顯的逐日遞減態勢,癸卯新春的大年初一到初六,前五天單日票房連破十億元,假期最後一天的票房也定格在9.7億元。“觀衆對多樣化的佳片始終葆有消費的慾望。在一切細節都會被放大的春節檔,有力的票房走勢一定程度反映了觀衆滿意度。隨着旅遊人羣迴歸,相對高品質的供給有望爲今年春節檔贏得更大的長尾效應。”
新力量湧現,預定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可期”
數字能佐證市場回暖,但最令學者振奮的莫過於締造了這些數據的人——正是一批新力量的湧現,讓中國電影人有底氣喊出“未來可期”。
盤點春節檔諸片背後的導演,50後張藝謀憑《滿江紅》領跑春節檔;80後郭帆以《流浪地球2》再度定位中國科幻電影的高度;同爲70後的程耳和田曉鵬,前者在《無名》中追求類型元素與個人藝術風格的兼收幷蓄,後者用七年時光打磨了《深海》;80後蘇倫的《交換人生》交出了女性導演在愛情喜劇上的又一份成績單;《熊出沒·伴我“熊芯”》背後站着的不只是兩位導演,而是這一系列十年九部大電影的一支動畫創作隊伍。前輩仍在不斷開掘自己蓬勃的創作生命力,一批尚未抵達“導演的黃金創作年齡”的“後生”,已然成長爲中國電影的成熟力量乃至中堅力量。
不過,倘若僅僅用導演的年齡來定義“新力量”,顯然過於狹隘。在學者和業內人士看來,真正的“新力量”更顯影在每部影片末尾長長的字幕裏。策劃、製片、編劇、演員以及視效、製作所需要的科技人才……是這批中國電影工業、產業發展各個層面的人才,能爲中國電影在不確定的全球產業變遷裏贏得未來。
《流浪地球2》便是頗爲典型的“新力量”彰顯。片方發佈的製作特輯裏,影片臺前幕後工作人員逾兩萬名。龐大的隊伍讓中國科幻電影以往諸多“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一兌現,比如用生物技術結合人工智能使得演員能“時光倒流”地演繹自己的青年時代,比如將生產一個精準鏡頭的能力迭代爲批量產出1000個的能力。凡此種種,都呈現出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最新標準。視效一流的《深海》亦有異曲同工之處,影片首創的“粒子水墨”在評論家們看來擁有了中國動畫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中國觀衆對電影的消費需求仍在,只要好內容一直在
早在春節檔開票前,一批海內外新片紛紛官宣定檔,傳遞着後春節檔的利好消息。對此,尹鴻保持審慎的樂觀:“市場復甦並非一蹴而就,取決於充沛的產品供給,取決於觀衆。”觀衆,恰是所有學者、從業者認同的關鍵項。
饒曙光說,曾經,人才不離場、資本不離場、觀衆不離場是撐起中國成爲全球第二大票倉的“鐵三角”。歷經三年疫情帶來的行業寒冬,不可否認,其間有熱錢退場,有一部分觀衆生疏了進影院觀影的習慣。“如果說這個春節檔我們能確定N件事,那麼觀衆就是變數。”
贏回觀衆,歸根結底靠優質的內容。今年春節檔的幾部新片折射着創作者適應觀衆需求、引領觀衆審美的多元路徑。
在尹鴻看來,《滿江紅》是張藝謀對拓寬“觀影人口”的有效嘗試,“一部遵守了三一律的作品,一部黏合了懸疑和喜劇類型的商業片,緊湊易懂又富於激情,對低頻次觀影人羣、尤其是一年只在春節看一次電影的人羣更友好”。
程耳強烈的作者風格爲《無名》帶來了一定的觀賞門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評價:“《無名》並不以故事線的峯迴路轉、跌宕起伏取勝,而是長於傳遞言外之意,以及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節和某些需要細細把玩、反覆回味的弦外之音。”他和幾位評論家一致認同,“中國電影市場需要這樣的《無名》,也需要堅持個人風格的作者,以培育不同審美旨趣的觀衆”。
《熊出沒·伴我“熊芯”》出現在春節檔新片票房第三位,堪稱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這部由電視動畫衍生而來的系列動畫大電影自2013年至今以每個春節檔交出一部新作的頻率,與小觀衆們不見不散,相對固定的受衆基本盤已逼近十億元。一部低幼IP收穫“穩穩的幸福”,不只是瞅準了特定受衆這一招鮮。尹鴻說:“同一IP在多媒介的互文與共同創造,IP本身在不變中改變的自我創新能力,找準科幻、親情等適應社會情緒的主題,以及在三維動畫製作上的技術提升等,都能爲中國電影創作者提供啓示。”饒曙光則看到了系列電影的生命力:“我們怎樣強調原創都不爲過,但在電影工業、電影產業的構成中,系列電影、品牌電影應該能成爲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支。”
有人曾預測:Z世代觀衆將告別影院。專家們的回答是:“未來一代觀衆的培養需要作爲戰略性任務投入長期的努力,只要好內容在,觀衆就會在。今年春節檔證明,只要類型足夠豐富、故事足夠好、內容足夠硬核、情感足夠燃,觀衆就願意走進影院,無關年齡。”(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