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影《深海》,一部分原因是導演田曉鵬,2015年,他憑藉動畫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一戰成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濃烈的色彩、對人物大膽的重新塑造,顛覆了孫悟空與《西遊記》在觀衆心目中的傳統印象,其所傳遞出的暴烈、純粹氣息,令人印象深刻。
這一次,田曉鵬的《深海》歷經改檔、撤檔波折後,終於在春節檔與觀衆見面。此時《深海》已經吊足了觀衆的胃口,不乏有人這樣猜測,《深海》意欲比《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更進一步,在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上走得再遠一些。事實上也是如此,看《深海》,觀衆能感受到創作者把不安、渴望、呼喊等轉化爲鮮豔瑰麗的色彩,用無比誇張的方法,來表達人的孤獨。在這方面,《深海》算是做到了極致。
《深海》的故事很簡單:小女孩參宿隨父母和弟弟乘坐郵輪旅行。後媽與霸道的弟弟,還有總是冷落她的生父,讓她覺得自己是局外人。遭遇海難之後,她被捲入海底,結識了言行怪異卻本性善良的船長南河,她在尋找親生母親的同時,展開了一次匪夷所思的深海旅行……而這麼一個貌似簡單的故事,隨着觀衆各種解讀的不斷增加,變得複雜與深邃起來。
在參宿的抑鬱症患者身份被確定之後,影片的立意和敘述重點立即明朗起來。《深海》在影片最後半小時,以很直白的方式,把參宿的抑鬱症症狀及其承受的巨大痛苦講述了出來,這爲觀衆回過頭來再去回想前邊的故事提供了諸多不同的角度。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臺詞,都有了別樣的寓意,這恰好對應了影片主創所言,爲了拍攝好這部影片,他們做了無數細密而又艱辛的工作。
現在已經基本可以確認,《深海》主創團隊花費如此漫長的時間,是想拍攝一部有關救贖與治癒的電影,最終影片也實現了主創的願望:作品與目標觀衆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親密的關聯,那些以形象、符號、暗喻等形式隱藏於片中的密語,無論藏得深淺,都可以迅速被發現或找到。於是,喜歡《深海》的觀衆將之稱爲檔期最佳,而被擋在“門外”的觀衆則產生了一些不滿意見,覺得《深海》沒能把故事講得更好,辜負了期待。
《深海》是有野心的。它並沒有打算只針對影迷羣體,因此對於畫面與色彩的雕琢和使用,成爲它最大的一個商業噱頭。注重視覺享受,的確是這些年來許多觀衆的審美傾向,《深海》試圖用此辦法征服觀衆的做法,成功了一大半,但在檔期結尾時,已經構不成吸引力,這表明《深海》的商業片元素並沒有做足,被動地被口碑推到了小衆電影的範疇。
南河這個角色的塑造,是有着強調影片商業化特徵考慮的。看過《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觀衆,很容易在南河的形體動作與臺詞表情等方面看到《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裏孫悟空的樣子與氣質。南河的粗魯與滑稽、誇張與怪異,雖然到最後被證實不過是善良的外衣,但有了前面的觀感,仍然無法快速洗脫掉人物前後無法準確銜接的裂痕。“好人總是要先裝出壞壞的樣子”,這一在別的動畫片中屢試不爽的做法,在《深海》中處理得並不是太妥當。
《深海》最後半個小時真正令人投入,恰恰是男主角與電影特效技術退居其後之後,參宿一個人的獨白,以情感的力量摧毀了觀衆的防線。參宿反反覆覆說的“我不怕你”這句臺詞,因爲直白的強調,反而有了最直接有效的衝擊力。因爲它直接代表了觀衆的心聲。“我不怕你”,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們都喊出了年輕人內在的壓抑與痛苦,表達了抗爭的信念與決心。
《深海》是動漫技術的集大成者,是動漫理念的創新者,它嘗試從中國誌異小說經典那裏尋找文化基因,也積極融合了日本動漫的成功元素,亦能清晰地看到主創的個人經驗與體驗。但它講述的故事,的確是一個不易處理的題材。在嘗試爲它想象多個創作模板後,不得不承認,目前這個版本仍是較爲理想的選擇。因爲唯有濃烈的色彩,才能沖淡孤獨的灰;唯有煙火般絢爛,才能引人忘記愁苦;唯有千奇百怪,才能打敗千奇百怪……
《深海》的優點是明顯的,不足之處在於未能平衡好故事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技術之強大有奪目之效,這個無可非議。但故事在邏輯性、層次感、完整性方面,缺乏準確的分配與調度。同樣的一個故事,因爲處理方式不一樣,出來的效果會有不小的區別。如果在《深海》現有表達形式不變的前提下,能夠在色彩的使用方面再慎重一些,在故事的抑揚節奏方面控制性再強一些,或者把故事講得安靜和深沉一點,說不定效果會更好。
2019年暑期檔公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50億元,“國漫崛起”成爲熱點話題。此後公映的數部國漫,雖未打破票房紀錄,但各有特點,一直保持着比真人電影平均水平更高的水準。這次《深海》從被預測有望競爭票房冠軍,到徘徊於第二與第三陣營之間,的確讓關心國漫的人心生失落。但是,票房並非衡量一部動畫片價值的唯一標準。隨着時間的推移,關於《深海》討論的增多,對於它的成敗能夠達成共識的話,會對主創以及其他國漫創作者帶來良好的啓發。(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