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策劃的漫談節目《文學館之夜》“第一夜”上線。圍繞“由故鄉出發,創造你的生活和世界”的主題,由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與導演賈樟柯、小說家雙雪濤、中國現代文學館副研究員李蔚超4人圍坐暢談。
《文學館之夜》開播前,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剛剛播完12期。作家餘華、蘇童,詩人西川,旅行博主房琪在海南的分界洲島開了一間分界書屋,《收穫》主編程永新,作家葉兆言、祝勇、黃蓓佳,詩人歐陽江河等陸續到書屋做客。節目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1。
從《我在島嶼讀書》到《文學館之夜》,當作品背後的寫作者走到臺前,文學距離大衆更近了嗎?
從文學出發,以生活爲歸
“飛出去了,走出去了,到最後你發現你有個心病,這個心病叫故鄉。”《文學館之夜》的“第一夜”,可以用李敬澤的這句話來註解。
賈樟柯23歲離開山西,去北京求學。他一度對老家密切的血親關係和家族生活心生抗拒,到北京之後,隨着年齡增長,他又突然留戀起那樣的生活。32歲來北京的雙雪濤對故鄉則是另一種感覺,他曾以爲,全世界的父母都在廠子上班,回家之後身上有油漬。
“沒有離開,就產生不了故鄉這個概念”,這場漫談從中國現代文學塑造的兩個“故鄉”開始,一是魯迅的《故鄉》,一是沈從文的《邊城》。“古人談故鄉,葉落歸根,終究是要回去的。但從魯迅的《故鄉》開始,故鄉是你離開、歸來,然後終究還是要離開的一個地方。”李敬澤也逐漸接受了沈從文筆下的故鄉象徵,它爲近幾十年來現代化進程中人口大流動帶來的巨大鄉愁找到了寄託。
《文學館之夜》播出平臺爲騰訊網、騰訊新聞;《我在島嶼讀書》除了江蘇衛視,還有今日頭條作爲播出方,京東冠名。這都是文學類節目“走出”文學圈,擁抱互聯網的新方式。
去年9月,《收穫》雜誌曾在微信視頻號推出名爲“無界文學夜”的文學漫談節目。這場4個小時的“無界文學夜”最終吸引232萬人次觀看、110萬次點贊。
除了聊天,還要更多創新
“雖然他們只是聊天,但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看過的綜藝、刷過的視頻,會增加我靈魂的厚度嗎?”網友“混沌武士”爲《我在島嶼讀書》打了五星。
《我在島嶼讀書》被稱爲“慢綜藝”,《文學館之夜》是漫談節目,無論是“慢”還是“漫”,都勾畫了文學類節目的某種氣質。
不過,也有觀衆認爲,節目雖然“每一集努力給出主題了,但談得並不深入”。“幾個作家老友一起聊文學是件有趣的事,但總感覺還不夠有趣,信息少了點,有點流水賬。希望增加話題容量,再加上自由發揮。閱讀的領域和思考角度也可以更多元一點。”有觀衆這樣建議。
還有網友發現,目前所見的幾個文學類節目的嘉賓時常重合,“文學類節目還要考慮更多創新之處,纔能有持續的吸引力。”
除了《我在島嶼讀書》《文學館之夜》,已經播出兩季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也有不俗口碑。作爲第二季主人公之一,詩人于堅談起片名時說:“文學不僅是書架上的那些書本,它是生活本身。”換句話說,當更多文學類節目出現在大小屏幕上,或許可以期待,更多人把文學和閱讀視作生活的一部分。這或許是原本藏在作品背後的作家們走出來的意義之一。(記者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