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表達相融合,將時代氣質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創意呈現、跨界混搭,是地方臺春晚“別具一格”的有效創作路徑
花燈耀四海,良宵美景共團圓。近日,北京燈綵、秦淮燈綵、硤石燈綵、潮州花燈等不少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工藝,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2023年元宵晚會》上驚豔亮相,與多地燈會的實景拍攝相呼應,展現出元宵佳節美麗中國的喜慶色彩。一臺主題鮮明的大型晚會,能否被觀衆接受,不僅需要明確的敘事結構,還要有豐富的信息承載量和精彩的轉化傳達方式。後者能否實現,有賴於創作者能否紮根火熱的當代生活、把握當代觀衆的審美趣味和文化需求。
緊緊圍繞“京味兒”做文章的北京臺春晚,解碼傳統文化魅力的河南臺春晚,主打語言類節目、曲藝特色的遼寧臺春晚、天津臺春晚,打造綠水青山視聽景觀的福建臺春晚……近年來,許多地方電視臺將春晚作爲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陣地,構成了節慶期間豐富多元、各美其美的熒屏景象。梳理地方臺春晚,不難發現,增強晚會的“辨識度”,挖掘地域特色,樹立優質的內容品牌,是在同質化競爭中突圍的關鍵。
春晚日益成爲精品節目的“孵化器”和傳播場。節目質量與創意的比拼,考驗着創作者對文化的理解深度和藝術匠心。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表達相融合,將時代氣質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創意呈現、跨界混搭,是地方臺春晚“別具一格”的有效創作路徑。
在“年味兒”的共性表達之外,地域文化、地域元素、地域氣質,是地方臺春晚的個性所在,也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歌舞節目《雨燕回正陽》,通過“北京雨燕”的全新視角展現北京中軸線風貌,從青山松柏到城市古建,八百多年的歲月流轉在文化遺產保護大背景下“活”了起來……觀衆聽的是京腔京韻,品的是雋永的文化魅力。以傳統的北京“兔兒爺”設計製作爲創意的歌舞節目《大展宏圖》,以北京鐘鼓樓爲原型創作的歌曲《鐘鼓樓》,既有藝術之美,又飽含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拳拳深情,底蘊厚重,回味悠長。多年來,北京臺春晚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應”,這正是基於獨特的地域優勢和文化資源逐漸打造而成。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擁有廣博的文物資源。近年來河南臺春晚以傳統文化、科技賦能和喜慶團圓爲關鍵詞,延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創作風格,表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和科技進步成果。舞蹈《唐宮夜宴》《國色天香》等節目,從中華文化裏汲取營養,通過影視科技的創新運用,實現了“破圈”傳播。今年河南臺春晚中的舞蹈《天地新·萬物興》再現盤古開天的上古神話奇觀、舞蹈《新東京夢華錄》展現宋韻文化,保持了不俗的創意水準。地域文化是生動可感的,更是日新月異的。白衣天使、普通勞動者、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演唱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等紛紛登上北京臺春晚的舞臺。讓新時代的奮鬥者成爲舞臺主角,激發更多觀衆的文化認同感和情感共鳴,成爲一種創作共識。
服務晚會主題的視覺體系,塑造着地方臺春晚新的“記憶點”。創作者深入挖掘本地資源,尋找具有代表性的視聽特徵。當大部分地方臺春晚主演區選擇演播室,藉助燈效塑造和表現主體時,東南沿海的福建臺春晚另闢蹊徑,選擇外景製作。於是,明媚的日間景觀、滿目的綠水青山,讓近兩年的福建臺春晚從視覺感受上脫穎而出。丹山碧水大金湖、紅磚白石泉州古城、古色古香三坊七巷、巨石嶙峋平潭島……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聯合出品的《山海福地·福氣來——2023新春福氣夜》,將多個節目的表現空間放到福建的多個地標性場景中,用看似隨意的紀實式、劇情式的串聯,如遊子返鄉、女婿上門、企業家拜年等,精心串聯起一個個文藝節目,加之大提琴演奏的《綻放》、熱鬧的說唱《山河圖》等,生動書寫福建海絲文化蘊含的開拓進取精神。
什麼樣的晚會能夠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哪些節目能有討論的熱度並“出圈”?對百姓生活、日常故事的話題性設置,爲地方臺春晚贏得了更多年輕受衆。人們品味年味,實際是回眸自己過去一年奮鬥和生活的軌跡;年輕人關注春晚,是想在互動中抒發心志、尋找共鳴。北京臺春晚小品《向前一步之居民議事廳》創造性演繹鄰里關係的故事;小品《笨小孩》爲家庭教育提供借鑑;小品《父母的旅行》回顧老物件背後的故事,帶領觀衆重溫老物件的珍貴……這些節目向觀衆傳遞對和煦春光與美好未來的希冀,鐫刻着家國同心的文化基因,畫出最大的“文化同心圓”。
事實證明,晚會的內容創作者們正從“流量思維”走出來,以觀衆口碑驗證內容質量。一臺晚會既可以恢弘大氣,也可以“小而美”,只要有文化營養、有思想含量,總能贏得觀衆。期待未來,各具特色的春晚綻放於文藝百花園,爲人們創造更具文化意蘊、情感價值的文藝記憶。(王 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