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發出“響亮的鳴笛”

“如果說《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開啓了壯麗的航程,那麼這一部就是它於世界舞臺上響亮的鳴笛。”二刷《流浪地球2》的原著作者、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說。

2023年開年,中國電影率先被科幻片帶進了世界前列。截至2月7日18:00,《流浪地球2》國內票房破34億元。在北美和英國等海外市場,該片也引發觀影熱潮,成爲主客共享的一道科幻盛宴。

首先,它有着非常成熟的科幻外觀。無論是上萬個發動機撬動地球,還是從地表快速通達空間站的太空電梯的暢想,都從想象力和視覺效果兩個方面滿足了人們對於科幻大片的期待,建構在太陽氦閃、洛希極限、潮汐力、量子糾纏等知識點上的科幻,讓人感嘆“量大管飽”。“感覺一口氣看了《流浪地球2之太空電梯危機》+《流浪地球3之月球危機》+《流浪地球番外之人工智能崛起》三部電影……”在作家馬伯庸看來,該片無論是大奇觀如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還是小物件比如月球車和“門框”,都毫不潦草。比如說扔核彈箱子那段,箱子墜地前,會突出兩個氣囊,落地後氣囊自動向兩側爆破,反作用力恰好扶正箱子姿態。“這種細節就幾秒鐘,一晃而過,但主創團隊居然把這種地方都照顧到了,簡直可怕。中國科幻片在質感設計這塊,一向是短板,這次算是補齊了。”

其次,它有着非常動人的情感內核。作爲第一部的前傳,《流浪地球2》講述的是在太陽危機之初,人類面臨的選擇:到底是帶着地球尋找新的生存目的地,開啓“移山計劃”(後改名“流浪地球計劃”),還是乾脆放棄肉體生命直接意識上傳,執行數字生命計劃?在終極命題前,無論是劉培強(吳京飾),爲了兒子取得進入地下城的生存資格,選擇帶着核彈奔向月球生存,還是圖恆宇(劉德華飾)爲了延續女兒的“生命”,違反禁令把丫丫的數字生命備份上傳……各式各樣的選擇中人性的弧光呈現複雜多維。“劉德華的這條線太出彩了,有着很深的哲學思考。在宏大敘事下,一個個具體的人,具體的生命,真實的選擇。在最後又兩軌合併,把主題昇華,真的稱得上中國科幻的里程碑。”一位觀衆在留言區寫道。

特效背後是科技的力量,故事背後是邏輯的力量,中國式表達背後是自信的力量,全球化視野背後則是格局的力量。

不同於以往科幻片在新星球上尋找空間的做法,劉慈欣提出了最宏大的一個支點,即帶着地球去流浪,不僅體現了東方文明形態的特點,即農耕文明較之海洋文明更爲濃烈的故土情結,也無形中拓寬了不同國籍、文化背景觀衆的思考邊界。但無論是東西方哪種價值體系裏的英雄,都共同指向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那就是愛是人類的發動機,而中國人對愛的表達就是劇中李雪健那句“危難當頭,唯有責任”的臺詞,而“責任”就是片尾曲裏劉歡堅定唱出的那個詞:“我在”。

縱觀最近火爆屏幕的現象級影視作品,無論是電視劇《狂飆》帶火《孫子兵法》線上線下熱銷,還是脫胎於《西遊記》的國產動漫《中國奇譚》在B站播放量破2億,其走紅背後都承載着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對生命的深刻反思,對生活的深層探索。

從全民熱議,到破圈傳播,2023年中國影視“開門紅”,發出了“響亮的鳴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