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古鎮上,舞龍、舞獅、踩高蹺、小車會等民俗花會節目輪番上演,陣陣掌聲、歡笑聲不時傳來。沿着青磚小巷來到“玉成號畫莊”,霍慶順用棕刷在畫板上反覆拂拭後,再覆上宣紙,先輕撫、再重按,然後揭開,木版年畫《天仙送子》的輪廓躍然紙上。

“這幅《天仙送子》的年畫上有10個人物,每個人物的臉部彩繪就有20多道精細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認真對待。”作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74歲的霍慶順說,即使是自己一絲不苟作畫,年畫成品率也只能維持在70%左右。

在霍慶順工作室不遠處的另一處老宅中,張宏正指導一羣小朋友體驗年畫拓印。隨着推、拉、揭等動作一氣呵成,一隻騎着老虎、手揮玉如意、頭戴潛水鏡、憨態可掬的“鈔集兔”,在孩子們的笑聲中躍然紙上。

張宏是霍慶順的大兒媳,也是徒弟。“用生肖元素結合年輕人的各種‘梗’創作年畫,是我這幾年進行的全新嘗試。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瞭解年畫,喜歡年畫,年畫元素也出現在T恤、充電寶、手機殼等衍生品上。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楊柳青木版年畫,是我最想突破的。”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從明朝永樂年間天津楊柳青鎮出現第一家年畫館起,楊柳青木版年畫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楊柳青古鎮“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畫鄉風貌,也在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延續。“年畫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傳承和創新,與時俱進賦予楊柳青年畫更多精神內核。”霍慶順表示,“楊柳青年畫源於‘過年的畫’,但更應該是生活裏的畫,是世世代代傳承的畫。只要能把這幅‘畫’傳下去,再苦再累也值得。”

近年來,爲讓傳統技藝“活”起來、“火”起來,西青區盤活年畫產業資源,實施年畫振興工程,提供場地、出臺政策,鼓勵和扶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成立楊柳青年畫工作室,設立年畫博物館、民俗文化館等文化空間,爲年畫傳播和年畫產業化奠定了基礎。截至2022年底,楊柳青鎮已陸續開設近80家年畫作坊、60多家年畫店鋪。隨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楊柳青古鎮也建成了以年畫爲特色的文旅小鎮,圍繞年畫特點發展上下游產業,實現年畫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和文旅跨界融合。今年春節假期,西青區接待遊客139.45萬人次,綜合收入1.25億元。

夜幕低垂,不遠處升騰起璀璨的煙火,照亮了這座千年古鎮,也讓一幅幅寄寓美好祝福的年畫熠熠生輝,煥發出別樣的光彩。(記者 武少民 靳 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