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亮了,觀衆來了,新劇在路上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帶着上海演藝市場“開門紅”帶來的振奮,各家院團與機構已經馬不停蹄投入到創作和排練之中。據統計,僅18家國有院團就有12個新創和4個修改提高項目正在加緊推進。新創方面,上海歌劇院創排的大型交響合唱作品《復興的大地》將率先亮相今年三月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次月,上海雜技團原創雜技劇《天山雪》將首演。此外,修改提高後的話劇《覺醒年代》《英雄兒女》有望在年中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爲有序推進作品創作,上海找準賽道,聚焦“3+1”的選題方向集中發力。“3”即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新時代現實題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而“1”則在三大賽道基礎上,進一步凸顯其中劇目“大IP跨藝術門類轉化”的特點。

“舞臺亮了,觀衆來了,新劇目也必須要在路上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由衷感慨,經歷過疫情三年的考驗,演員更想念觀衆、更渴望舞臺,觀衆也同樣期待着更精彩的演出。文藝工作者唯有潛心創排與亞洲演藝之都相匹配的劇目,才能更好地回饋走進劇場的觀衆,奏響開局之年的新時代強音。

擰緊發條

以飽滿熱情爲新作全力衝刺

這些日子,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兩頭奔忙。一頭是全新制作的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剛剛迎來盛大首演;另一頭是緊鑼密鼓地籌備原創交響合唱《復興的大地》創作與排練。後者是即將亮相今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重磅原創作品,由獨唱、合唱、童聲合唱、朗誦、講述等多種藝術形式組合而成,特邀數位作曲家聯袂執筆,唱響上海勇當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雄心壯志,與面對未來開拓創新、踏浪前行的堅定信念與必勝信心。“希望在開局之年以音樂的力量鼓舞人心、振奮人心。”許忠說。

而另一邊,從去年夏天起,雜技劇《天山雪》劇組擰緊的發條就沒有松過。幾天前,來自新疆的青年雜技演員祖農阿基木發了一條朋友圈,展示手心裏六七個破了皮的老繭,小夥配文滿是驕傲——“值了!”滬疆兩地的雜技同仁都爲他點贊。爲了創排雜技劇《天山雪》,來自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的這羣“95後”“00後”,回到培養他們的上海,駐紮時間最長的已超半年。他們中絕大多數春節也沒有回家。聊起其中的挑戰與不易,“值得”成了他們異口同聲的感言。

同樣覺得“值得”的,還有首次操刀雜技劇編創工作的喻榮軍。儘管,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裏,他從未遇到過《天山雪》這樣漫長、繁雜而持續的創作。他告訴記者,雜技劇與其他舞臺藝術門類有所不同,所有的故事情節都要貼着雜技技巧走,所以需要邊實踐邊調整。 而更具有挑戰的是,爲了在《戰上海》之後,進一步將海派雜技敘事帶上新的高度,劇中四分之三的節目都是新創的。比如,中國工人不畏艱險修築中巴公路的場面,最終有望通過新疆非遺絕技“達瓦孜”與海派雜技新創“力繩”結合呈現,從而帶給觀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感動。“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摸索過程。而且我們劇組主創很默契,每次碰撞都有收穫。”戲裏戲外,《天山雪》都在上演着民族大團結的動人故事。

謀定後動

向紅色重點題材持續攻堅

翻看這些舞臺新作力作的問世時間表,並非每一部作品都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在記者的採訪中,多家院團掌門人不約而同地提到,從敲定選題到劇本成型的“從0到1”,所花費的時間週期,遠遠長過最終的排練合成。對此,上海文藝人“謀定而動”——重視選題、劇本、班底搭建等前期工作。只有“一劇之本”的地基牢固,纔有可能築起舞臺精品的高樓大廈。

謀篇,便要找準題材,令故事中蘊含的思想性能夠與藝術本體有機結合,產生“1+1>2”的舞臺效果。抱定這樣的創作態度,茹誌鵑短篇小說《百合花》進入上海芭蕾舞團視野。同爲紅色題材,對比修改提高中的《寶塔山》以民族芭蕾與交響樂詮釋延安精神的探索,團長辛麗麗看中了《百合花》中所閃耀的人性之美與女性力量。而這,恰是海派芭蕾所長。她說:“芭蕾是舶來品藝術,要有國際視野,但最終還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她希望通過打造這樣一部抒情性的紅色題材芭蕾舞劇,爲中國芭蕾發展做出新的探索。

定題,便要敢於一再向紅色重點題材持續攻堅。“同行常說,我們是‘七稿八稿沒完沒了’”,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這句打趣背後,是從《盤絲洞》到“尚長榮三部曲”延續至今精益求精的上京傳統。從2019年產生選題動議至今,數不清有多少次論證與修改。眼下,該劇已完成最新一稿的劇本,接受新一輪專家論證。“我們下定決心要把這個項目往高處推。諜戰題材京劇在舞臺上前所未有,對創作者有新鮮感,對觀衆也有新鮮感。所以,我們不僅是要對標獎項,還希望打造一部上京的保留劇目,令其不僅滿足現在的年輕人,在20年後也能常演常新。抱定這樣的目標,眼下就要充分夯實一劇之本。”上海歌劇院也啓動了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該劇將以紀實文學作品《起來——〈風雲兒女〉電影攝製與〈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歷程紀實》爲基礎,重點採擷田漢、聶耳在抗戰時期創作《風雲兒女》電影主題歌,以及《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成爲鼓舞中國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戰並蜚聲海外的經典戰歌的歷史經過。

機制護航

“3+1”瞄準重點賽道打造精品

事實上,藝術不比工程建設,不能急也急不得。要想重現、甚至超越疫情前演藝市場的繁榮盛景,有序推動優質創作以更精良的面貌問世,離不開頂層設計充分尊重藝術規律的同時,集中力量有側重、有目標地前瞻佈局與紮實推進。盤點當前12部新創與4部修改提高劇目,無一不是在遵照本體藝術特點的基礎上,沿“3+1”全力奔跑。尤爲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孫甘露創作的小說《千里江山圖》剛一問世,就已被多方相中,舞臺方面,同名話劇、評彈等均已在醞釀之中,有望產生“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與“大IP跨藝術門類轉化”的疊加效應。

此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方面,還有淮劇《火種》。該劇由上海淮劇團團長龔孝雄親自執筆,選定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在上海爆發的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爲故事背景,以普通產業工人爲主角,透視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

作爲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的代表,越劇、滬劇與滑稽戲這些擅演常演現實題材的作品,同樣注重把握重大節點,與時代同頻。滬語演繹的都市喜劇《寶興裏》將以“升級版”面貌在五月亮相。該劇將通過“提煉喜劇濃度,調整喜劇節奏”,力圖讓“寶興裏的居民們”更像老百姓的身邊人,從而在滑稽劇演進都市喜劇的過程中,實現傳統藝術的破圈與觀衆的增容。

而舞劇創作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上持續發力。上海歌劇院計劃推出舞劇《永和九年》,用舞步劃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浪漫瑰麗;上海歌舞團“電波熱”過後,又將譜寫一曲《李清照》的“聲聲慢”。

在春寒料峭的日子裏,從院團長到藝術家們卻都幹得熱火朝天,無不鉚足了勁。正如谷好好所說:“對於院團來說,一次創作就是一次考試,我們唯有在開局之年,以最好的面貌拿出好作品,才能不辜負時代,不辜負臺下的每一位觀衆。”(記者 黃啓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