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江蘇衛視推出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拓展非遺節目縱深,提升非遺節目的內涵容量、人文含量和表達力量,爲觀衆提供了新鮮獨特的審美體驗。
《新生萬物》是圍繞非遺傳承而展開的紀實節目,發起人楊瀾邀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和新銳設計師們,探訪並體驗了全國11個非遺項目,呈現其原味活態,設計非遺美物,見證非遺煥新,創造新時代的非遺形態。在節目樣態上,《新生萬物》嘉賓從觀察者轉變爲體驗者,其體驗過程加上評論和感悟構成了節目的骨架,而百姓生活、古今風物、自然地理、村落人文等附着於骨架,使內容更加豐盈,形成了有趣有味有神的紀實性非遺敘事。與衆不同的是,節目對人與物進行交叉聚焦,融匯過去現在和人文自然相關的各類素材,融入了百姓生活的煙火味,展示出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加上具有電影質感的小劇場沉浸式演繹,完善節目故事線,使敘事節奏明快歡樂,破解了非遺節目容易單調平淡的難題。
滿足求知訴求,是非遺節目的重要功能。《新生萬物》以全程體驗的方式,每期揭祕一個非遺項目,逐步解析非遺傳奇,更新人們認知。第二期節目聚焦白族扎染製作工藝,節目團隊來到藍續扎染坊,揭開了藍靛的神奇面紗。由板藍做成的一缸染料竟需要“喫”麥芽糖、米飯等,這些都是幫助染料發酵的物質。不只如此,這些活靈活現的“藍寶寶”還十分金貴,每天都要接受非常細緻的“體檢”,以確保pH值在11~12.5之間。帶着諸如此類對博物的探求,嘉賓引導觀衆進入到非遺製作現場,瞭解蘇繡劈絲、精微秀、亂針秀,感知“一絲一世界,一線一天堂,指尖繡無限,轉瞬即永恆”;瞭解瓷胎竹編、刮青等各個環節和新文創的設計;瞭解富春茶點獨特精緻的製作技藝等。觀衆在有趣的體驗中看到見所未見的好物,得到聞所未聞的知識,從而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驚歎、自豪。
非遺的特點是活態流變,蘊含的是以人爲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體現的是各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因此人的傳承是非遺的核心,人的精神是非遺的靈魂。《新生萬物》抓住了這個特點,將敘事牢牢聚焦非遺中的人和人的精神,實現人文挖掘和價值引領。既展示傳承人的勤勞、堅毅、韌勁和靈心巧手,也講述他們的夫妻愛、父子情、師徒誼。尤其具有創新突破價值的是小劇場的嵌入,在現實場景之外,通過小劇場沉浸式讀取非遺傳承流變背後的歷史故事。小劇場的歷史場景與現實場景邏輯接合、渾然一體,表現非遺人的勤勞智慧與使命擔當。
《新生萬物》的主旨是弘揚國家非遺、推動非遺煥新,因而邀請知名文創設計專家加盟,將當代藝術設計思維與非遺工藝及非遺元素融合,塑造非遺的時代倩影。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落地實踐,具有重要意義。節目回答了非遺如何更好地應用到當代人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做好傳承。
(作者:楊明品,系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