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重大革命題材的創新表達

重大革命題材劇寫什麼、怎麼寫?如何追求高峯之作?這些問題是國產劇創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從“戰上海”到“建上海”,電視劇《破曉東方》將中國革命勝利後面臨的一次大考進行了熒屏再現,其創作手法更是重大革命題材創作的一次新探索。

日前,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上海廣播電視臺承辦的電視劇《破曉東方》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圍繞該劇創作、傳播等進行深入研討。

2022年12月播出後,《破曉東方》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破曉東方》在央視一套收視名列前茅,平均收視1.625,單日最高1.975;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綜合收視0.669,位居同時段衛視第一。截止到首輪收官,劇集短視頻抖音播放量主話題超3.7億、關聯話題超8億,劇集新媒體熱度位居各大視頻平臺榜單前列。

會上,主創代表、特邀嘉賓、文藝評論家等一致認爲,《破曉東方》能兼收口碑與收視率,是因爲該劇以厚重的史詩質感、宏大的敘事結構、生動的革命羣像塑造、扣人心絃的細節表達等建構起了品質佳作,讓“戰上海”的非凡歲月銘刻在光影裏,讓“建上海”的光明希望傳遞到當下和未來。

反覆寫過的故事怎麼寫?重大革命題材如何創新?這既是《破曉東方》的探索,也是重大主題創作必須思考的問題。與會專家認爲,該劇將年代劇、諜戰劇、生活劇元素相融合,既有慷慨激昂的“武戲”,又有暗流湧動的“文戲”,豐富創新了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的表現手法。

“細節是歷史的表情。”以視頻方式參會的導演高希希再次強調了《破曉東方》的創作理念,“電視劇前後歷經三年才得以與觀衆見面,在創作上是紮實厚重、有層次的,在虛與實的平衡、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結合、細節的挖掘以及藝術實踐創新上,做了很多準備和努力。”

研討會上,“人民”被反覆提及。與會專家指出,《破曉東方》所展現出的革命先驅與人民羣衆血肉相連,既是“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的歷史密碼,也是上海作爲人民城市的起始點。

演員馮紹峯在劇中扮演榮毅仁,拍攝中的一段細節讓他念念不忘。“榮毅仁清晨騎車上街,看到滿城露宿的解放軍戰士,他做了一個看上去有點奇怪的動作,就是下車去用手試探戰士的鼻息。”這一細節看似莽撞,實則符合邏輯——以榮毅仁的見識,躺在大街上的軍人以往大多是戰死而未收拾的屍體,但面前是一支勝利之師,他們竟然沒有闖進百姓家,而是極度自律地露宿街頭。“他感受到指尖鼻息的那一秒鐘,感動和信心都聚攏而來。就像總編劇龍平平說的,這一刻,就是體現‘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的一刻。”馮紹峯說。

對於《破曉東方》中的可貴創新,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認爲,《破曉東方》深化和創新了重大革命題材創作的主題和思路,將革命史和建設史做了天然有機的連接與貫通,爲革命題材創作注入了新的歷史契合點,同時也注入了新的時代命題。這種時代命題包括初心與使命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一致、革命跟建設的連貫。

他指出,《破曉東方》豐富了重大革命題材的敘事格局和表現手法。把革命歷史的主題放在更豐富、更細緻的時代氛圍和環境當中去表現,不但讓作品更好看,也把革命主題闡述得更豐厚。在《破曉東方》中,我們不但看到了重大革命事件,同時也有豐富的時代風貌,有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有尋常巷弄的紅塵煙火。既寫革命本身,也寫革命周圍的人、事、環境,這個創作思路很值得今後的重大革命題材創作借鑑。(記者 黃敬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