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周公館,幾代“雷雨”人。2月17日,北京人藝經典劇目《雷雨》再次上演。從“大少爺”周萍到“老爺”周樸園,繼而成爲《雷雨》的重排導演,王斑在近20年中,在《雷雨》實現了兩次角色身份的轉變,面對劇中這座周公館,他笑稱:“這個家更離不開了,變成大家長了,就更得操心了。”
經典是靠觀衆驗證出來的
作爲今年上演的又一部舞臺經典,《雷雨》一直以來都被譽爲北京人藝的“壓艙石”,自1954年首演至今已經過了69年,累計演出600餘場。“《雷雨》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它是幾代人積累起來的。同時它也是隨着時代發展的,加入了我們逐漸變化的理解。”重排導演顧威表示。
經典代代相傳,也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觀衆。“《雷雨》的經典地位,是靠觀衆一張票、一張票驗證出來的。”同樣擔任重排導演的王斑認爲,這部作品有根可循。曹禺先生偉大的文本,人藝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以塑造人物見長的優良傳統,讓這部作品有着持久的生命力。
青年演員滿懷敬畏出演
近年來,隨着劇中演員的迭代,《雷雨》一步步進行着舞臺上的傳承。不要就戲演戲,要就戲演人,是導演對演員提出的要求。顧威強調,人是第一位的,塑造鮮明深刻的人物形象,並不是老生常談。“曹禺先生寫這個戲,裏面有生旦淨末醜,非常的民族化。八個角色,每一個在舞臺上都有血有肉,因此要將人物紮實塑造好。”
從飾演了十七年的周萍到如今的周樸園,再加上重排導演的身份,王斑既是周公館的大家長,也是一位經典的“傳承人”。“《雷雨》的創作過程是需要大家心靜下來的,人物關係要把持好,整體節奏要漂亮,語言更是要準確,去還原年代的味道。”“排練時的一句臺詞,比如‘你聽清楚’就不能說成‘你聽清啊’,一字之差,味道就會不同。”對於人藝藝術精神的“傳承”,王斑以“燻”做出了一個形象化的概括。在排練過程中,他將關於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事無鉅細地傳達給年輕人們。“在《雷雨》這棵大樹下,以精心的呵護與培養,繼續見證它的枝繁葉茂,於一位在《雷雨》中駐足了近20年的演員而言,或許也是一種莫大的成就與幸福。”
“這個戲越演越難。”飾演蘩漪的張培表示,這個戲內涵非常深刻,自己通過演這個戲審美提高了,會對自己提更高的要求,“總在想,怎麼還可以更好。演多久就要調整多久,這就是它的魅力。”
而新進入的青年演員,雖然對於時代有距離,但對經典的敬畏心,也讓人看到他們創作的誠意。出演大少爺周萍的青年演員周帥,在經過之前的舞臺檢驗之後,對於角色內心的把握更加充實,將大少爺的懦弱與無奈演繹得更加讓人同情。
扮演四鳳的伍宇辰檸以純潔美好的舞臺形象示人,增添了美好毀滅的悲劇色彩。觀衆熟悉的演員吳珊珊飾演魯媽一角,她演繹的這一女性形象更加堅忍;何靖飾演的魯貴,一改這一人物以往給人的印象,強調了父親的身份與對孩子的感情;金漢飾演的魯大海,在熱情魯莽的同時,又具有青年人的衝勁兒;趙正添飾演的周衝,單純善良,給人以美好憧憬。
最後一幕槍響位置作出調整
此次《雷雨》再排演對劇中部分人物解讀也作出了調整,賦予其更深的理解,“魯貴這個角色,他不是反面的。周樸園是父親,他有他的方式,魯貴也是父親,他也愛孩子,所以要從人出發。”
除了在人物理解上下功夫,主創們對舞臺上的每個細節都還在進行着反覆推敲,最後一幕周萍自殺時槍響的位置,就重新作出了調整,讓觀衆聽起來與劇中實際發生的空間更吻合,同時也增加了電鈴等聲音,更加符合劇中的年代特徵。
經典常演常新,同時也常看常新。這也是《雷雨》演出至今仍然深受觀衆喜愛的原因。本輪演出將持續至2月26日。(記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