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劇種13部作品3月“盛放”申城

“小劇場大窗口,我們在這片舞臺尋找傳統戲曲的當代表達。”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對記者表示。3月11日-19日,因去年受疫情影響推遲舉辦的“2022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正式迴歸,來自京劇、崑劇、越劇、淮劇、呂劇、漢劇、藏戲、揚劇、北京曲劇、豫劇、滇劇等11個劇種的13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將在長江劇場和宛平劇院拉開帷幕,其中藏戲首次參演。

展演期間還將舉辦微論壇和專題研討會,專家學者與院團主創將共同探討小劇場戲曲的現狀及發展潛力。“2022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文匯報社共同主辦。

品牌效應凸顯

爲青年戲曲人提供舞臺

從2015年的“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到2019年正式升級“國字號”並更名爲“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谷好好一路見證着品牌的成長,她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平臺的影響力逐漸從華東擴大至全國,吸引到越來越多戲曲人的參與。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本次展演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戲曲院團、藝術高校、民間團體、個人申報的展演劇目85部,其中原創作品63部,首演超過30部,更有來自廣西、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的戲曲院團提交了作品。劇種方面亦有亮點,超過40個劇種出現在名單上,其中邕劇、二夾弦、西秦戲、藏戲、爬山調等劇種首次參與申報,證明了小劇場戲曲巨大的活力和吸引力,展演已經成爲全國戲曲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和“演藝大世界”的亮麗名片。

小劇場向來是青年戲劇人的綻放之地,立足舞臺之外,展演也爲年輕人積極尋找展示機會。從今年開始,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將與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劇本》雜誌進行合作,開展優秀劇本徵集,讓更多優秀的青年主創能夠在舞臺上發光發熱,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爲戲劇藝術賦予更加多元的生命力。“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是帶有青春色彩的,吸引着充滿探索精神的青年人,這個平臺不僅是精彩好戲不斷上演的碼頭,更是推動原創佳作競相展示的源頭。”谷好好表示。

名家新秀齊聚

展現當代戲曲風貌

“小劇場有它獨有的時代性和探索性,對戲曲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着重要意義。”揚劇表演藝術家李政成表示。首次登上小劇場舞臺的他將於3月17日和學生們共同帶來揚劇《千里江山》。本屆展演中,和李政成一樣的名家並不在少數,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和白玉蘭獎的主創人員達十餘位。

誠如李政成所說,戲曲人在這方舞臺尋找的正是新意。經過專家評委的多輪評審,最終入選的作品以小劇場的形式,呈現古今中外題材的個性化創作,體現出新時代戲曲人守正創新的精神,包括京劇《一丈青》《一蓑煙雨》、崑劇《三勘》、小劇場徐王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淮劇《影的影》、藏戲《圖蘭朵》、滇劇《粉·待》、漢劇《一夢幽篁》《人間義》、揚劇《千里江山》、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呂劇《歸·源》、豫劇《俄狄王》等,這些劇目均爲近年來新創或改編的高品質作品。

本屆展演中,不同劇種和劇團在題材改編、藝術表達等方面也都進行了實驗性探索。京劇《一蓑煙雨》講述的是蘇東坡的堅定從容一生和可貴的中國傳統精神;崑劇《三勘》通過輿論、皇權和個人理想三者間的矛盾,表達法理與情感的碰撞;淮劇《影的影》融入絕境、困境和囧境交疊的人生況味,引發關於愛情、婚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揚劇《千里江山》用封存的舊夢揭開《千里江山圖》的奇詭故事;漢劇《一夢幽篁》文詞底蘊豐富,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人文情懷,同時對劇本結構進行了探索和創新;藏戲《圖蘭朵》根據意大利同名歌劇改編,致敬經典的同時,對藏戲文化品格進行富有現代意味的突破。(記者 王筱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