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集聚了人類的智慧,承載着一方歷史的更迭與自然人文的沿革。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在萬千地名背後,蘊含着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與文明密碼。近日,大型國家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播出。節目用鮮活的故事呈現地名背後的歷史變遷、人文底蘊和時代風貌,反響熱烈。

地名的最初得名可能和人物、歷史、環境因素有多種關聯,但是經過歷史的發展,當人們再次提到一個地名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詮釋與感受。行至第三季,《中國地名大會》在前兩季的基礎上加入“新配方”,即以地名爲載體,讓特別出題人結合所在地區的地名出題,講述他們在當地揮灑汗水、逐夢前行的奮鬥故事,既傳播了地名文化知識,又爲每一個地名賦予了時代的意味。

節目首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鐵路工程動力學專家翟婉明院士以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區爲題,講述了他與“高鐵技術研發之都”四川成都的故事。當年,他初次從江蘇老家坐火車前往四川求學,花了三天四夜,這促使他立志要提高中國鐵路的速度,讓老百姓乘車更快、更舒適、更方便。後來,翟婉明院士提出了全世界高鐵領域公認的理論體系“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助力中國高鐵實現了“六最”:運營里程世界最長、在建規模最大、高速列車運行最多、商業運營速度最高、高鐵技術體系最全、運營場景和管理經驗最豐富。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採油三廠開發研究所工藝技術員魏鵬飛以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稱爲“油山”的獨子山區爲題,結合他紮根西部的志向與石油夢想,讓觀衆瞭解新疆克拉瑪依是如何從大漠戈壁發展爲一個重要的資源城市,也讓人們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地名的變化見證了中國的大好河山和日新月異,連接過去也指向未來。《中國地名大會》不僅探究地名的由來,也借地名透視時代發展,既有歷史故事,更見時代精神。

廣西合浦,留給賴家益的童年記憶是“酸”,除了當地特色食物的酸味外,還有幼時貧苦生活的心酸。但老師的暖心關懷,撫慰了他幼小的心靈,也影響了他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大學畢業後,賴家益毅然回到家鄉成爲一名鄉村教師,繼續把愛心傳遞下去。閒暇之餘,他還用視頻記錄家鄉的變化,成爲廣大青年投身鄉村振興的一員。北京市房山區堂上村是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這裏自2006年正式落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後,一方面傳承紅色精神,另一方面轉型綠色生態經濟,讓當地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滿,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位於西安的新築車站,藉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由一座荒涼的四等小站發展成爲國際陸港,從這裏出發的中歐班列截至2022年9月30日累計開行14496列,跑出了對外開放的“加速度”。

在豐富而有新意的視聽語言中,《中國地名大會》以一個個地名串起中國在鄉村振興、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傳承紅色文化、開展對外合作等方面的累累碩果,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播出期間,節目熱度持續走高,網友紛紛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地名文化傳承的認同,“沒想到這些地名背後還有那麼深厚的人文底蘊,真的長見識了”“地名包含承載的東西太多了,既是一個地方的‘活化石’,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另一種見證和魅力”。(黃詩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