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約三五好友,去北京798藝術區參觀大師個展,到首鋼園體驗元宇宙漫遊;到上海楊浦濱江聆聽藝術講座;到江西景德鎮陶溪川逛一逛創意市集……如今,工業遺存已經廣泛地走進人們生活,成爲創意活動的集聚地和休閒娛樂的打卡地。

中國城市工業遺存的創新轉型大約從本世紀初發軔。隨着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城市經濟結構的不斷升級,傳統工業由於種種因素,已不再適合在大都市的中心城區發展,遺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廠房和附屬設施。對這些閒置資源,是置之不理,是大拆大建,還是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活化利用,使其成爲賡續文脈的載體?經過綜合權衡,很多城市選擇了後者。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的指導下,各城市因地制宜,創新施策,打造出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和示範性的轉型案例,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上海的八號橋、當代藝術博物館、楊浦濱江岸線,重慶的鵝嶺二廠文創園、北倉文創街區等。曾經的“工業鏽帶”華麗轉身爲“城市秀帶”,成爲城市更新中的精彩之作。

爲何大量工業遺存會轉型爲博物館、旅遊景區,又特別是文創空間呢?這其中有合理的內在邏輯。文化產業是以創意爲核心,以文化爲靈魂,以科技爲支撐,以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爲主線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和科技含量高等特點,在賡續文脈、促進經濟、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增強城市魅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功能。而工業遺存特有的廠房外觀、高大的空間結構以及鐵鏽斑斑的滄桑感,蘊含着獨特的工業美學和復古格調,能夠爲創意人羣提供大尺度的辦公空間和激發創意靈感的美學場景,並能爲文旅活動提供具有後工業時代氣質的標誌性空間。工業遺存與文化創意間的這種高度契合,讓文創空間成爲工業遺存轉型的主導方向。例如北京市朝陽區,由工業遺存轉型而來的文創園區超過60家,面積近300萬平方米,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由於文化產業本質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相比工業廠區,文創園區需要更多的辦公、商務、社交、休閒和配套服務空間。但傳統廠區一般是工業建設用地,這導致工業遺存在功能轉型過程中普遍受到用地性質的制約,經常遇到夾層改造難、消防驗收難等問題。特別是高大廠房進行夾層改造時,由於增加了建築面積,立項、審批等環節推進困難。這些問題至今仍影響着老舊廠房的轉型升級。

未來如何破解難題、更加規範有效地推動工業遺存活化利用?關鍵在於做好“雙輪驅動”。一方面是政府發揮好引導和扶持作用,創新思維、路徑與政策,在合理保護的前提下,在立項、規劃、改建、消防、資金、審批等方面給予創新支持。另一方面是園區運營主體強化策劃和運營能力,圍繞目標市場的特色需求,明確功能定位,推動差異化、品質化、創新化發展,特別是要根據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內容、場景與業態,打造充滿創意、獨具魅力的新型文化空間,讓工業遺存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熊海峯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