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藍天野、馬三立、楊憲益、黃苗子、金庸、余光中……自2002年9月開播至今,400餘位嘉賓在吉林廣播電視臺《回家》欄目留下影像記錄和文化檔案,其中包括300多位名人生前的珍貴資料。已經攝製並播出近千集的這一欄目曾榮獲海內外數十個獎項,也曾7次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大獎“星光獎”。
反映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自2021年初播出後,在觀衆中引起巨大反響,曾榮獲第33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等衆多獎項。浙江傳媒學院教授韓忠擔任該劇美術指導,使這部劇的美術設計以很高的歷史真實性和突出的東方美學特質得到廣泛讚譽。劇中許多道具復原了百年前的風貌,將觀衆帶入時代大潮。
2月25日,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大會在浙江傳媒學院舉行。《回家》的影像資料和《覺醒年代》的兩件道具——《新青年》《湘江評論》報刊復刻版被中心永久收藏。
中心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成立,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浙江傳媒學院承擔共建工作。其主要職責是保存和利用“飛天獎”“星光獎”“金聲獎”等評獎推優活動中的優秀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展示等工作。
優秀廣播電視藝術作品記錄了時代的發展變遷,是我國廣播電視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見證,更是一筆值得珍藏的寶貴藝術財富。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祕書長易凱表示,成立中心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這些資料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也爲正面臨內外環境變化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20餘位知名專家和行業領軍人物被中心聘爲特聘研究員。
當天還舉辦了“新時代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優秀作品展”開幕式和“新時代中國電視與網絡視聽藝術創新發展”高端論壇。“新時代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優秀作品展”是中心打造的數字化“智慧廣電”藝術展示平臺,實現了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的融合。溢彩流光的展廳分上下兩層、4個展區,濃縮了新時代中國廣播電視藝術的輝煌成果,體現出其獨特魅力。展覽致力於“典藏活化”,將館藏藏品以可視、可聽、可觸的多元介質方式融合呈現。
徜徉在展廳裏,記者重溫了大大小小的顯示屏播放的優秀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作品,許多人物和場景膾炙人口;摘下牆上的耳機戴上,獲獎節目主持人悅耳的聲音和精彩的節目親切動人。在歷史影音資料智能修復實驗室,記者瞭解到這裏有音視頻信號監測、聲音修復、視頻修復提質和數字調色等7個實踐平臺。工作人員爲記者播放了一段敲木魚音頻進行聲音修復前後的效果對比,經過降噪等處理後的木魚聲明顯更加空靈、優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曾爲經典電視劇《西遊記》等做過聲音修復。
中心主任王俊傑表示,接下來他們將高質量推進中心建設,逐步強化中心的學術研究功能,計劃舉辦“飛天獎”“星光獎”系列論壇,開展《中國電視藝術創作編年史》等課題研究,啓動建設全國首箇中國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藝術論文數據庫,進一步擴展收藏的內容和品種等。(記者 苗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