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再造“九道彎景色”

正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情滿九道彎》,滿滿的年代味兒,藉由紮實的道具、置景等細節透露出來。大到街道衚衕的四十年變化,小到鏡頭一掃而過的一磚一瓦,《情滿九道彎》的美術細節讓觀衆感到驚豔,“哪怕拿放大鏡看,也以爲是真的原物”。

▶棚內搭景還原歷史

該劇美術指導王紹林與導演劉家成合作多次,此前,王紹林曾擔任過《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等多部京味劇的美術指導,而更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如《紅高粱》《人民的名義》《人世間》的佈景也出自王紹林之手。

在王紹林看來,“情滿”系列的搭景從一個四合院,到一條衚衕,又變成了一個完整的街道社區,難度是疊加升級的,而整部劇的年代界限,也爲這次的美術工作增加了很多的新問題。

和過去一樣,《情滿九道彎》選擇了整體棚內搭景的美術置景方式,“因爲北京特色的實體取景太困難”。這種困難一方面在於有固定年代界限的實景大多數已經跟隨着年代更迭而消失,另一方面還在於國產影視劇的配套產業中,以北京胡同爲題材的成品影棚幾乎沒有。“每拍一部京味劇,我們都要從頭搭起,拍完了這些景沒法重複利用,又會被拆掉。”王紹林言語中不無遺憾,卻只能面對這樣的現實。

這次搭設的場景較之前更爲複雜,據王紹林介紹,整個建築羣搭建了將近兩萬平方米,囊括主場景16個,次場景近40個,一共90多個房屋,其中包括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各類店鋪及四個主要人物的家。爲真實還原上世紀衚衕風貌,大到三輪車、推小孩的竹車、窗式空調,小到煤爐子上烤焦的饅頭、牆上的小廣告,都力爭追求“原汁原味”,多采用真材實料,很多道具都是拿起來隨手可用。

▶每十年一個美術風格

由於劇情橫跨四十餘年,還涉及年代的變遷。團隊以十年爲單位來劃分置景,每十年一個美術風格,要對主要場景進行更換,服裝、道具等配合人物、劇情的發展也要發生變化。“觀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劇裏的路都是在變化的。從知青返城時的土路,逐漸變成了水泥路。人物家裏的家電也跟着時代變遷更換,沙發、牀乃至喫飯的碗筷也都要隨之變化。”在王紹林看來,這種精細程度一方面是團隊對於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還來自於行業內的內在標準。

“我們一般認爲美術置景年代越久遠越難,其實不是。”他解釋稱,年代久遠的時間線中,觀衆對於過去年代應有的場景和使用道具沒有明確的概念,反而是當代戲中,因爲年代較爲貼近現代,且都是大家普遍經歷過的,稍微有點失真就容易讓觀衆看出“假”,由於京味劇的主要場景發生在衚衕裏,衚衕中有很多按照過去建築標準搭建的固定樣式,不能像《人世間》的工人區那樣隨意搭建,其間還有不少老物件,更是對道具的要求極高。

▶重製道具做舊處理

在王紹林看來,道具要嚴絲合縫地對應上故事發生的真實時間。爲了達到這種真實的做舊效果,他要求修舊如舊,對劇中的道具甚至採取了包漿的處理,用再造古董的方式去重製道具。“比如牆上要刷出五十年漆的質感,還要做風化處理達到斑駁的效果,哪怕鏡頭就是一掃而過。這種置景帶來的真實感容易讓演員入戲,也讓觀衆信服。”

如今,《情滿九道彎》播出後,美術風格得到了觀衆的一致好評。王紹林看到這樣的反饋十分欣慰,“這些年來,無論是製片方還是觀衆,大家對美術的關注度都越來越高,也非常認可劇組在美術方面的用心和專業。在北京的北新橋就有這樣一個九道灣衚衕,雖然我們沒有完全按照原樣去復原這條衚衕,但是正如這彎彎曲曲的衚衕所寓意的,無論你選擇了哪條道路,最終彎彎繞繞,還是會找到一個光明的出口。美術從來都是爲劇情服務,能作爲劇情加分的美術,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記者 李夏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