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師文靜
近日,匯聚了大咖的年代劇京味兒劇《情滿九道彎》開播,劇中搭建的衚衕場景,很多生活細節的刻畫,很好地還原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北京風貌,努力在京味兒外殼下,創作小人物之間複雜糾葛的故事。該劇熱播再次引發觀衆對京味兒劇的關注和討論。從《渴望》《鐘鼓樓》到《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再到《鴿子哨》《正陽門下》,京味兒劇一路拍下來,還能繼續打動觀衆嗎?
近年來,“京味兒衚衕劇”一直創作不斷,《鼓樓外》《什剎海》《幸福裏的故事》《芝麻胡同》《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等作品引發關注。整體來看,京味兒劇依舊重家庭敘事,側重對煙火日常的刻畫描寫,但口碑褒貶不一。從這些劇中也可以看出京味兒劇敘事的不斷變化和求新,看出其中的取與舍。
當下京味兒劇的元素,包括四合院大家庭、衚衕生活、一代代的小人物羣像、與地域特色密切相關的年代故事等,但在具體敘事主題和故事風格上一直在尋求變化。
一部分京味兒劇保留了地域特色、衚衕文化、羣像敘事,但借鑑了流行劇敘事元素,開始追求強烈的戲劇效果和矛盾衝突。比如,去年播出的《鼓樓外》突出北京鼓樓、四合院、衚衕、什剎海等地標風景,以及北京美食等地域文化的呈現,但這部劇的故事也開始脫離生活流敘事,開始追求博眼球的戲劇衝突。該劇講述了老木匠易大船的四個徒弟與孫女易小船之間複雜的愛情糾葛和復仇故事。劇中,各色人物在生意場、情場的鬥爭真是狗血紛飛,不是害死人、坐牢就是家破人亡。
《情滿九道彎》也保留着京味兒外殼,但追求的是強戲劇衝突敘事。
另一部分劇開始與非遺、文保、養老、社區醫療等當代生活主題相結合,具體刻畫某個行業、話題下的人物羣像。比如劉佩琦、曹翠芬主演的《什剎海》,以什剎海衚衕裏的國宴大師莊爲天爲主角,劇中京味美食大放光彩,傳遞的是傳統家庭的勤勞、崇德、敬業的正能量。
還有一部分京味兒劇與宏大敘事相結合,通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呈現社會發展、基層幹部羣體等主題表達。比如去年播出的《衚衕》將鏡頭對準老北京的衚衕,一場祖孫三代女性接力,紮根基層奉獻羣衆的故事就此徐徐展開。一家三代三位女性從居委會的開創、發展到發揚,始終秉持爲人民服務之初心。
京味兒劇可能是比較長壽的主打地域文化的類型劇,橫跨幾十年、幾代人的羣像大戲確實不好拍,要想吸引一代代年輕觀衆,只能在敘事手法和元素融合上不斷跟上潮流,保留住這一個類型的劇。此類劇創作主題和手法的不斷花樣翻新是必然,但若是部分劇太過於商業化、太追求噱頭看點,失去了人物邏輯、文化內涵,失去了對心靈史的描摹,必然也會失去觀衆。
對這類劇來說,作品一旦開始迎合觀衆的審美、追求狗血看點,勢必要削弱對“大家庭文化”的刻畫、對普通老百姓和小人物羣像的鮮活塑造、對男女主角溫暖愛情的描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