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紀錄片《樣式雷》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熱播,這個神祕家族再一次受到人們的關注。樣式雷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2018年《國家寶藏》播出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潛心研究樣式雷圖檔40年的王其亨教授及團隊便走入了公衆視野。
師從王其亨教授、從事清代樣式雷世家研究並留校任教的何蓓潔老師介紹,《國家寶藏》播出之後,曾有人寫信給王其亨教授,表達想報考天大並投身樣式雷研究的意願,“但這一項時間跨度非常大的研究,或許要經過幾代人才能有成果,是一項非常艱苦的研究”。何蓓潔介紹說,1931年朱啓鈐先生舉辦了一場“圓明園文獻遺物展覽”,展品大部分來自樣式雷家族的世代珍藏。一年後,中國營造學社走遍中國22個省,對2000餘個古代建築進行科學調研,實現了由中國人自己寫中國建築學的夙願,“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林徽因身着旗袍攀爬上古建屋頂進行測繪的老照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古建保護者一直以來的作風”。
王其亨及其團隊從1985年開始系統測繪北京的園林,其中僅園林圖就有五六千件。每一年假期,無論怎樣的酷暑嚴寒,這項工作從未間斷,傳承總計有幾千名師生參與。到現在,除極個別的建築外,北京的明清皇家建築基本上都進行了實地測繪。王教授一直說:“在測繪中,現代儀器設備是很先進,但機器也有達不到的精度,還得靠人爬房上樑去測量。”
除了教學和研究工作,爲了讓樣式雷圖檔“活起來”,讓更多人瞭解它、走近它,團隊的師生積極做着不同的嘗試。樣式雷的燙樣是中國古建築特有的產物,它不擔負指導實踐操作的意義,只是爲了給“甲方”——皇家御覽而製造。記者在研究所裏也見到了師生們正在研製的燙樣。“這是最直觀、最易懂的模型,非專業人士可能看不懂圖紙,但一定會對燙樣感興趣。”團隊師生們嘗試將簡單的燙樣製作引入展出,降低門檻,讓更多對古建築、對遺產保護感興趣的朋友得其門而入。
“我們團隊會繼續秉持學術乃天下公器的信念,繼續做好樣式雷研究,挖掘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神,培育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師。”何蓓潔老師說。(記者 丁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