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崑劇團推出崑曲巔峯之作 55出全本《牡丹亭》登北京舞臺

作爲全國唯一復原全本55出《牡丹亭》“真國色”的院團,3月8日至10日,上海崑劇團將攜這臺重磅推出的崑曲巔峯之作,作爲文旅部主辦的“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晉京展演劇目,登臺中央歌劇院劇場,呈現湯翁原著精髓,復原崑曲風流雅韻。

作爲一部詩情畫意、結構複雜、篇幅宏大的奇幻作品,全本《牡丹亭》於2022年11月在上海首演,被觀衆認爲守住了湯翁原著深沉的歷史品位與美學風範,同時又注入了新時代大衆的審美精神和鑑賞情趣。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演繹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藝術工程。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幾代人對崑劇事業的執著和熱愛,也是每一個崑曲人的守望和夢想,其價值意義遠超出創排一齣戲、一部古典名著的意義本身,是一次超越性的迴歸與創造。”

從原點出發、探本溯源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臨川四夢》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成爲人類戲劇中的瑰寶。湯顯祖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亭》。”劇本誕生400多年來,《牡丹亭》一度成爲崑劇的代名詞,以其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和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表現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爲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上海崑劇團建團45年來,對崑劇《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演繹曾有十餘次之多。2022年,上海崑劇團從研究原點出發,探本溯源,創排全本55出崑劇《牡丹亭》,通過上、中、下連續三臺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

上昆“五班三代”參與演出

此次全本《牡丹亭》凝聚業內頂級專家團隊和主創團隊,匯聚業外高端平臺和專業力量,更爲當下一批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提供了舞臺實踐機會。上昆特邀著名戲劇導演郭小男擔綱導演,他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王仁杰劇本縮編的基礎上,親自參與劇本縮編工作,特邀嶽美緹、蔡正仁、張靜嫺、計鎮華、劉異龍、張銘榮、李小平等著名崑劇藝術家傳承指導。已故著名作曲辛清華、著名作曲周雪華、已故國家一級作曲李樑擔任唱腔音樂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黃海威擔任舞美設計。

上昆“五班三代”的強大演出陣容參與了演出,劇中“杜麗娘”和“柳夢梅”扮演者由“昆四班”的羅晨雪、胡維露挑梁“全本”,“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在劇中分別飾演“判官”和“完顏亮”,上昆所有優秀青年演員全程參與55出“全本”的創演。青春靚麗的陣容讓青春滿堂的新一代觀衆邂逅屬於他們的“杜麗娘”與“柳夢梅”。

爲以文雅見長的生旦戲增色

據悉,此次全本《牡丹亭》的創排吸納當代藝術元素,以全新視野對傳統經典進行重新創作。全本《牡丹亭》充分保留原著的豐富內涵和人物性格,堅持文辭典雅、語言秀麗、詞曲完整,包括原著每出戏結尾的集唐詩,也通過劇中人物首次呈現在舞臺上,不僅做到原著精神的完整解讀,也體現了新穎別緻的舞臺樣式和藝術表達。

全本《牡丹亭》將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愛情放在更爲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現,使全劇尤其是中、下本充斥着愛情、理想與社會的聯繫與碰撞,提升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除《驚夢》《尋夢》《寫真》《鬧殤》《玩真》《幽媾》《歡撓》《冥誓》《回生》《硬拷》《圓駕》等愛情主線外,該劇涉及戰爭、禮教、文化、歷史、民俗……豐富宏大,在愛情主線的一波三折中,社會現實與時代背景成爲貫穿全劇的副線,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牡丹亭》所蘊含的人文藝術價值。此外,全劇還發揮上昆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勢,塑造了杜夫人、春香、陳最良、石道姑、判官等劇中配角,爲以文雅見長的生旦戲增色增趣。

改編時做到不偏頗、不簡化

該劇的唱腔音樂根據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的《納書楹曲譜》整理改編。在遵循傳統崑劇藝術的前提下,對南曲唱腔柔婉流麗有餘而剛勁跌宕不足等特點進行了調整與豐富。唱腔配器和配樂充分發揚民族器樂個性較強的特點,劇中多次採用古琴、古箏、笙等樂器,包括全劇開幕曲也採用古琴奏的崑曲主調,創作出貼近情節人物、清新流暢、細膩雋永的音樂形式風格。

舞臺呈現結合宋明歷史文化和美學特徵,將詩化的境界和巧妙的場景充分融合,完整傳遞原著戲劇精神。結合崑曲傳統與現代審美,將傳統戲曲的身段程式、誇張表演、科諢武戲等表現手段熔爲一爐,以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臺氛圍,烘托表現杜麗娘和柳夢梅多彩壯觀的人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及生命意義的追尋。導演郭小男認爲,“要做到不偏頗、不簡化、不丟失原著文脈,保留和發掘作品中彌足珍貴的價值體系,忠於原著精神,創新表現形式,讓全本《牡丹亭》通過本次創排獲得正本清源式的迴歸與重塑,使之更爲持久地表達和弘揚原著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義。”

文/本報記者 郭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