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如許,“牡丹”盛開。這個春天,不同版本的崑劇《牡丹亭》綻放京城舞臺。除了常年在京演出的北昆版之外,近期分別來京演出的上昆55折全本版、蘇崑白先勇青春版和江蘇省昆精華版,都是以上中下三本或者上下兩本的體量連演數天。在如今這個短視頻風靡的時代,被視爲高雅藝術的崑劇竟然有勇氣越演越長,讓許多觀衆願意買票走進劇場觀看現場演出。這讓人不禁感嘆,崑曲的春天真的來了!
在諸多版本中,最引起轟動的當屬上昆全本版《牡丹亭》。這版全國唯一復原全本55出“牡丹真國色”的連臺本崑曲大戲,堪稱《牡丹亭》400年來演出史上的重大新節點,它使《牡丹亭》在當代舞臺上得到圓滿解讀和完整復歸,對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的傳承也具有非凡的實踐意義。
湯顯祖所著《牡丹亭》是中國戲劇文學史的里程碑之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罕見全本演出。甚至清朝刊行的《牡丹亭》曲譜,都已沒有全本。至於江湖各種昆班演出,就更加不完整。雖然提煉出的《閨塾》《驚夢》《尋夢》《離魂》《回生》等摺子戲,錘鍊成了崑曲藝術的典範,但作爲“百戲之祖”最經典的作品,多年來無法讓人窺得全貌,實乃大憾。
長久以來,人們因爲沒有看到《牡丹亭》全貌,往往將其只視爲愛情戲。大多數版本劇情結尾也基本終止於《回生》。但正如《紅樓夢》不僅有寶黛愛情,《牡丹亭》又豈止杜柳奇情?全本中廣泛涉及到宋明兩朝思想、宗教、文化、歷史、民俗和社會風尚、風土人情等廣博內容,劇中每一齣戲,每一個人物,都蘊含湯顯祖獨特的藝術構思和人文追求。
這次上昆舉全團幾代藝術家之力,將這部結構複雜、篇幅宏大的奇幻作品,以亦莊亦諧、有情有趣、雅俗共賞的方式重現於當代舞臺,讓人們看到《牡丹亭》堪比《紅樓夢》的真正魅力。
全本《牡丹亭》會聚了業內頂級專家和主創團隊,凝聚着上昆幾代人的心血。名導郭小男受邀擔任此次55折全本版的劇本改編和導演。羅晨雪、胡維露一對年輕新秀挑梁全本,在衆多老藝術家的精心指導和調教下,成功演繹杜麗娘和柳夢梅。“五班三代”的強大陣容也讓全劇龐大的人物羣像得以充分展現,四梁八柱、配角龍套皆可圈可點,讓人看到了當代戲劇的“一棵菜”精神。全本《牡丹亭》劇終結束於杜麗娘和柳夢梅對湯顯祖的敬拜,也藉此傳達對經典的致敬,意味深長。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牡丹若只一種顏色,又怎稱得上“花中之王”?在戲曲的百花園裏,如此偉大的作品,應該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呈現。而如今各色“牡丹”爭奇鬥豔,百花齊放,奼紫嫣紅開遍,是當代觀衆的幸運與福氣,也是“百戲之祖”終於等來的時代召喚。(王潤 蔡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