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迴廊亭》自3月10日上映以來,這一帶着東野圭吾原著光環的同期電影中唯一的懸疑類影片,已獲得超過9000萬元的票房。然而,原著一方面給影片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極具日系推理風格的故事也成爲IP本土化面前的鴻溝。此前網劇版《迴廊亭》上線後便被網友評價爲“水土不服”,電影《迴廊亭》的上映又將關於“影視作品IP本土化”的討論帶到了人們的面前。
國產影視作品本土化改編,指的是在創作過程中,把國外原著情節及角色中因爲文化差異而不利於國內觀衆理解的元素,改編成符合本地觀衆思維的元素。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歷來是國內影視作品改編最熱門的IP來源之一,如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劇集《十日遊戲》《迴廊亭》,以及此次的電影《迴廊亭》。
日本推理作品中最爲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本格派和社會派,社會派因爲側重於揭露引發事件背後的社會因素,而更難被改編;相比之下,本格派(也就是以解密爲主,專注案情本身)的東野圭吾作品,降低了讀者的理解成本,更符合世界各地推理迷的口味。
除了詭計設置的嚴密精巧,讓東野圭吾從衆多推理作家中脫穎而出的是“神”——熱衷於塑造極端的人性、呈現極端的倫理困境、表現極端的愛恨情仇。而這種“極端”可能是對倫理的突破、對人性惡的張揚。人性雖然是相通的,但文藝作品中展現的人性卻各有側重,這纔是作品本土化的難點。
具體到電影版《迴廊亭》,故事發生地放棄了典型日式建築迴廊亭構成的密室,改爲一個相對封閉的中式園林;劉敏濤飾演的管家在這樣的園林中身着中式服裝,美景、美人相得益彰;敗家子砸爛的藏寶室中,滿是古玩字畫、瓷器珍品;對決時刻,打香篆這一極富宋韻的雅藝卻暗藏殺機……這些本土化的設計不可謂不用心、不精彩,但都只是停留在形的層面。而在“神”的方面,復仇與欺騙被女主角的畫外音臺詞強行昇華到“沒有光的時候,就活成了自己的光”,仍舊略顯牽強。
影視作品IP改編如何本土化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創作者和研究者都在不停嘗試和尋找突破,但保留原著精華、達到改編作品的形神兼備,無疑是最基礎的要求。(記者 丁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