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即將開始2023年的全國巡演之旅。2月17日,第一套巡演曲目在大劇院音樂廳以“似水流年”的標題與首都觀衆見面。當天的國家大劇院四個演出場地均有演出,劇院裏人氣充沛,往日盛況重現。
這套曲目上半場是兩位當代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姚晨的作品《遠渡》是世界首演。作曲家本人在節目冊裏寫道:“本曲創作靈感來自對韓美林先生的鉅著《天書》中呈現的瑰奇神祕的符號、文字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也蘊含對韓美林先生頑強堅韌的生命力的敬仰和感動……希望用管絃樂隊這艘大船,承載着這些遠古的靈魂渡越漫漫時空,超越生死離別,傳遞文明與人性的不朽。”
當天的音樂會高朋滿座,九臺攝影機各就其位,韓美林與姚晨也親臨現場。《遠渡》使用擴大的雙管編制樂隊,出現了多種罕見的打擊樂器。《遠渡》以神祕的音響開始,陸續使用印象主義、表現主義、原始主義和無調性等多種現代音樂技法,佐以特色打擊樂器的獨特音響,展現上古時期人類文字那“鑿破洪荒”的力量,以及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的攝人心魄的意象。
陳其鋼的《逝去的時光》是一部觸發聽衆想象的作品。大提琴以嘆息般的低音開始,在突破傳統音樂藩籬的現代音樂音響中徘徊往復。良久後,極具中國特色的古曲《梅花三弄》主題出現,給喧囂躁動的複雜情緒帶來片刻的安寧穩定。隨後音樂便在古代與現代、傳統與先鋒、沉思與激越的不同極端中奔跑遊移,《梅花三弄》主題的三次變化復現,成爲音樂走向的標誌性分隔。當小提琴與大提琴的溫暖對答結束後,《梅花三弄》主題在大提琴上變奏纏綿,逐漸在泛音上消失,點綴着幾個零散的不諧和音。大提琴家秦立巍的演奏層次豐富、技術嫺熟,專注而敏感。
樂團在下半場更換了木管組與圓號組的首席與部分演奏員,應對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的挑戰。勃拉姆斯的管絃樂作品經常包含精細多變的音色、隱忍的情感、在不同樂器之間遊移傳遞的旋律與動機等,對樂團演奏要求極高。他的《第二交響曲》看似一揮而就,也充溢着美妙旋律與快樂氣氛,但陰鬱的底色、掙扎奮鬥的情緒走向、嚴謹的曲式結構,都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內涵與複雜度。在《第二交響曲》中,各樂章內部主題之間的對比並不強烈,勃拉姆斯致力於挖掘與擴展每個主題的內部潛能。除了第四樂章,前三個樂章的情緒變化幅度也不大。以電影作比,這些特點讓《第二交響曲》不是一部人物個性鮮明、情節激烈跌宕的商業電影,反倒是溫柔細膩、意味深長的藝術電影。如何將這些複雜因素有機調和起來,極其考驗指揮和樂團的綜合實力。
四個音符的下行動機,引出了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首先由圓號組演奏,然後木管組接過來繼續發展。這個富有田園特色的主題,讓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圓號組與木管組開啓了整部交響曲的精彩表演。指揮呂嘉採取較慢的速度,第一主題得到充分發展後,絃樂演奏的第二主題清新優美,樂團織體清晰,層次分明。在第二樂章中,樂團呈現了更豐富的力度層次。在第三樂章中,不同樂器組之間的對答恰到好處。前三個樂章典雅精緻,聽衆得以領略勃拉姆斯的純粹音樂技巧,以及作品的演奏之美。第四樂章是情緒層層綻放之旅,全體演奏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都熱烈奔放,讓演奏做到收放自如實屬不易。呂嘉將音樂情緒在精準控制中一點點釋放開來,走向光明燦爛的大調結尾。整個樂章既不失熱烈又節制有度,精準呈現了勃拉姆斯的音樂氣質。(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