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觀衆喜歡什麼樣的中國影視劇?

3月14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主辦的首屆“華語內容國際傳播論壇”在香港國際影視展期間舉行。包括電視劇《人世間》《三體》《去有風的地方》等在內的主創圍繞“以視聽爲媒,與世界共享中國故事”爲主題,各自分享了創作經驗,並就華語內容國際傳播與合作互相啓迪、共話未來。

2017年,網飛買下了優酷的《白夜追兇》,創下了當時市場最高的內容。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實現在亞馬遜、Youtube等平臺的同步全球付費的嘗試。到2021年《功勳》出海,“到目前爲止我們一共海外傳播了1200部、1.1萬集,包括我們在Youtube上的頻道有劇集、綜藝、電影等等17個頻道,有11種語言在對外做一個新媒體矩陣的傳播。我們也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以往傳播最好的還是古裝題材,比如《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包括我們去年播的《沉香如屑》,它是泰國所有最大的長視頻網站裏到目前爲止播放量最高的一部劇,也得到海外觀衆的認可。”優酷副總裁謝穎說:“《功勳》播出的時候,海外也有一個類似國內豆瓣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的評分達到了9.0,這個劇播完之後,就在Youtube的華語劇場躍升爲第一位。在那個平臺上排名第二的是《幸福到萬家》,中國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得到了越南、加拿大、日本等地觀衆的喜愛,這都是超出我們預期的地方。”

今年大火的電視劇《三體》導演楊磊也表示自己創作《三體》也是按照現實主義的方式打造的。劇中有大量科技場所,納米中心、對撞中心、射電天文等,劇組跟60多位科學家進行了3個月的深入研討,把書中所有關於真實科技的部分變成畫面。楊磊說:“比如葉文潔第一次發射天文信號的時候,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書裏沒有詳細的描寫,只能跟科學家討論,把書裏的信息變成畫面。2007年的北京,我們是非常熟悉的,而1969年的東北影像資料非常少,我們看了四五千張照片,花了兩個多月去採風、採景,所有的工作都是爲了劇拍得非常寫實。”這部劇也引起了海外觀衆的好評,尤其是看到電視劇把書中的人物活化,以及把非常遙不可及的場景實際化,他們都非常感動。

中國的電視劇不僅可以站在宇宙的角度審視人性,也善於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審視自己的內心。比如今年的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劇《去有風的地方》不僅在國內大火,在海外也很受歡迎。在《去有風的地方》總監製張灼看來,《去有風的地方》用了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和真善美的表達,這一點是無論在任何的語言、文化地區都共通的。此外,劇中爲觀衆帶來了東方美學和中國文化,呈現了大理的河山、風情,也呈現了中國非常驕傲的非遺的傳承,張灼說:“比如說劇裏面呈現的一些蠟染、木雕,我們在雲南經過很細緻走訪做的呈現。”紐約時報對《去有風的地方》的評價是“媲美美國最頂尖的工作室的製作水準”。

的確,全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人世間》導演李路說:“《人世間》才拍了一個月,迪士尼就買走了,一個描寫改革開放當下中國人生活點滴的超長集數的電視劇,迪士尼也想把我們的生活、語言、文化、傳統推廣給世界。《人世間》雖然寫了改革開放前的點點滴滴、苦難,但是更多的是把溫暖呈現給大家,中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從仰視到平視世界,經過了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

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一級巡視員周繼紅表示,加強華語內容國際傳播,是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熱烈呼應,希望業界強化精品內容創作,深化視聽交流合作,開拓創新、攜手共進、形成合力,講好中國故事,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祕書長易凱以《百花迎春——電視文藝精品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爲主題,認爲要從中國文化富礦中汲取資源,講好中國人民的故事,進一步促進中國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的百花齊放,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打下堅實基礎。(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