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現代故事、現代人物和傳統深厚的戲曲藝術融爲一體,是戲曲現代戲創作要努力解決的美學課題。前不久,參加“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川劇《江姐》,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
重慶市川劇院以歌劇《江姐》爲藍本,積極探索戲曲化表達。在川劇《江姐》中,戲曲藝術所特有的美學觀念、舞臺原則和藝術特色有了充分體現,而戲中所有的藝術手段,都爲塑造一個鮮活、立體、感人的英雄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撐。
川劇《江姐》用版畫作襯托,追求虛實結合的意境。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場面是戲曲化的,比如,江姐受刑的鐵鏈舞、繡紅旗的女子羣舞,都屬於意象化的表現,契合傳統戲曲美學精神。該劇的音樂主體是川劇高腔,儘管創作者有限度地使用了一點管絃樂,幫腔也經過了創新改造,但川劇高腔的“幫打唱”,即無絲竹伴奏的徒歌、鑼鼓打擊樂的功能和幫腔的獨特魅力,都得到了鮮明有力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創作團隊不僅把歌劇《江姐》改編成一部標準的川劇,而且努力把它研磨成一件可供反覆欣賞的藝術品。歌劇《江姐》所塑造的江姐形象在一代代傳承中走向經典,爲今天的各種舞臺劇改編提供了堅實基礎。川劇如何演出特色,讓江姐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戲曲表演,讓作品綻放出獨特的藝術光芒。在川劇《江姐》中,江姐的扮演者沈鐵梅全身心塑造江姐的形象,唱唸做舞皆爲英雄而歌。沈鐵梅飾演的江姐,手眼身步精雕細刻,每一點展露、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且看,舞臺上江姐的每一個亮相,無不充滿精氣神。一瞬間的停頓,也呈現一種雕塑美。當演員的眼睛動起來時,那雙眼睛是要與觀衆展開對話。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情節,江姐滿懷希望到華鎣山去見闊別的愛人彭松濤,看到的卻是已經犧牲的彭松濤。晴天霹靂般的打擊,化作一段感人至深的歌唱和舞蹈。此時,演員手裏的那把傘何時打開、何時合攏,都大有講究,全爲傳遞情感而設計。這把傘的開合,觸動觀衆的內心,調動觀衆的想象。江姐受審的那一場戲,面對窮兇極惡又狡詐無比的沈養齋,江姐臺詞中抑揚頓挫的每一個重音,面部和身形的每一次轉換,都大有學問,全爲塑造人物服務。
演員紮實到位的唱功是重中之重。一段“春蠶到死”,把江姐內心深處的洶湧波瀾刻畫得深刻細膩。這一段高腔,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都意在撥動觀衆心絃,生髮共鳴共情。甚至劇終謝幕時,演員都在做學問,她的手勢和眼神,似乎在對觀衆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革命先烈犧牲了,此刻的你想到的是什麼?你又準備做些什麼?由此,觀衆的心靈再一次接受叩問。
江姐的故事發生在山城重慶,重慶的戲曲工作者將它唱出來、演出來,是對紅色精神的賡續傳承。川劇《江姐》再一次增強人們對於川劇未來的信心,也引發人們對如何用戲曲語言傳承紅色精神的深入思考。
(周育德 作者爲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