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彤、張儷主演《心想事成》劇情懸浮引熱議,編劇回應

一部以北京姐妹花爲主要講述對象的電視劇《心想事成》,在播出後卻因爲“工作五年後就買四合院”的“懸浮”情節上了熱搜。對該劇編劇蘇蓬來說,這個解讀是一個不需要闢謠的誤會,“只要打開劇集看過劇情,就發現並不存在這樣的設定”。

劇中,孫心、孫想姐妹確實居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裏,名爲“小滿衚衕”的四合院其實並非孫家獨有,更不是靠姐妹倆工作五年的收入就能買下。伴隨着最近兩天的劇情推進,四合院的來歷也得以揭曉——這套四合院中只有兩間房歸孫家所有,而且還是孫奶奶單位分的老公房,只有使用權、沒有產權,因此還只能居住不能買賣。故事裏,這套公房還將迎來拆遷的變故,而居住在其中的孫家只能拿到一定數額的安置賠償金,總數也不足以買下三環內的一套正常商品房。

“這纔是現實生活中北京人的真實處境。”編劇蘇蓬就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非常理解大家對於“老北京人生活在四合院”這件事,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選擇將故事背景放在衚衕裏的一家人,也帶有蘇蓬自己的考量,“這種住在衚衕裏的生活,本身是老北京人最熟悉的生活場景,但是老北京也會遇到拆遷的問題,有時候拆遷款也不足以買起一套商品房,這纔是發生在北京居民身上的真實情況。”

其實,在原劇本里蘇蓬還專門留有不少筆墨,來刻畫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不便。比如一開頭,孫家爸爸就從遠處的公廁跑回家,四合院裏大冬天也沒有暖氣,一到取暖季還要琢磨去哪兒購買蜂窩煤;兩姐妹同處一室但卻沒有獨立的衛生間,早起洗漱都要去單位的公共廁所解決。“這些大量在衚衕生活的細節,原本是在劇本里存在的,如果大家看了這些內容,就不會還覺得住在四合院是一件多麼值得炫耀的事。”蘇蓬透露,這些內容其實都在劇本里有所體現,只是沒有刻意強調,所以可能才讓觀衆發生了誤解。

“大家一提到老北京,就是衚衕、四合院和北京話。”蘇蓬解釋,他本人其實對此也有點牴觸,所以這次也很想做一個北京題材電視劇的突破。他希望《心想事成》能夠如實反映一個發展變化中的北京,不是一想起來就是灰頭土臉的老破四合院,更不是與平民生活割裂的國貿CBD,“我們會寫到劇中人雖然生活在衚衕裏,但是走幾步就能來到外面的世界,甚至從房頂就能看到中國尊的大樓。兩種生活方式不是互斥,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這種交融與包容,也是蘇蓬心中對北京城市氣質的一種概括。“我們要做新北京題材,首先就是打破過去的某種困境,不要始終沉溺在對過去衚衕文化和傳統人情味兒的執念裏,像劇中的姐妹倆一樣,要敢於走出衚衕、打破過去。”蘇蓬直言,過去大家寫北京的都市故事,更多是從外向裏看,講外地人如何融入北京,其實反向而觀,北京作爲一座國際化大都市,身在其中的北京本地人也有自己的融合問題,“比如從衚衕搬到了樓房,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困難。這種視角過去是被忽視的,也是被刻意淡化的,但我們不能一直迴避問題的存在。”

該劇還十分大膽地提到了本地人在職場上遭遇的歧視,也通過姐妹倆所遇到的各種年輕人,去承接和表達城市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價值衝突。“劇裏有高知,有鳳凰男,有海歸,也有本地打拼的孫心、孫想,不同的年輕人身上體現着各種不同的時代價值取向。我們希望通過姐妹倆的遭遇,去展示真實的人生,解決實際的問題。”蘇蓬表示,大家一提到北京題材劇,就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空鏡子》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但是幾十年過去了,題材的創新不應該止步於經典。

作爲《空鏡子》編劇萬方的兒子,蘇蓬笑言他並不介意被拿來和自己的母親做比較,“現在我去做了這種嘗試,哪怕嘗試不算成功,至少蹚出來一條路,告訴大家可以去做新北京題材的表達。以後再寫北京戲,同行們可以更多地去寫北京,將北京作爲故事的背景,找到真正契合城市精神氣質的表達方向。”

記者 李夏至



Scroll to Top